武夷山
我的长期研究兴趣点
2021-8-1 11:01
阅读:2416

我的长期研究兴趣点

武夷山

2004812

 

2004年间,某网站邀请我开辟一个“专题”。我草拟的“开头的话”是这样的:

 

本人算不上专家或杂家,而属于“杂类”。

既属“杂类”,就不敢触摸“专题”,生怕贻笑方家。然而,以下两个领域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

1、 关于科学技术的功利性侧面

    发展中国家应怎样继承、保护、利用自己宝贵的传统知识遗产?中国应开发什么样的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为民众造福?有哪些传统知识可转化为适用技术?多年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适用技术的关注程度如何?中国怎样使自己的科学论文和技术专利这两条腿都长起来,而不是一长一短成了跛子?

2、 关于科学技术的精神侧面

    应怎样加强和改善中国的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如何使更多公众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而不是因其有功利价值就只将它们看成摇钱树?科学技术与其他精神现象领域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挖掘、认识和利用这些联系,以收相得益彰之功?

 

后来,正式登出的“开头的话”如下。对于科研兴趣点的介绍,不如第一稿。

 

    此武夷山非彼武夷山, 非福建之山,乃江苏之人也。兴趣广泛,然才疏学浅,不敢自称杂家;思想前卫,然操行保守,不宜忝列另类。合而论之,称余为杂类甚妥。
    
平生旨趣,可以八字概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传统文化十分景仰,尤其重视传统知识在发展中国家之地位;将外文书刊视为至宝,尤其重视绍介其覃思精论,以为国民攻玉之需。
    
有幸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师荟萃之地;毕业后去广阔天地插队锻炼,颇知民生维艰。邓公恢复高考,知青掸土(因无冠可弹也)相庆。报考东南大学建筑系,以收兼顾文理兴趣之效。颇料物理成绩喜人,电子系将余攫为己有;可叹专业思想薄弱,四年后鄙人仍作逃兵。同班学子,当下在硅谷风光者甚伙;考研之后,至今在本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挣扎者独吾。
    
鸡零狗碎文章问世后,亦有知音者来信来电;切磋琢磨文友愈增多,愈感无用人不虚此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978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