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人类进化的故事需要新写法 精选

已有 4264 次阅读 2021-6-11 10:49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类进化的故事需要新写法

■武夷山

(发表于2021年6月10日《中国科学报》)


5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夫妻学者Lesley Newson(莱斯莉·纽森)和Peter Richerson(彼得·理彻森)合著的A Story of Us:A New Look at Human Evolution(本文作者译为“我们的故事:对人类进化的新观察”)。本书作者认为,人类进化的故事需要新写法,要超越“猿人—男人”叙事,说一说女性和儿童的作用,因为人类进化不仅是物理进化(直立行走、脑容量增大、工具使用等),也涉及社群和文化的变化。

最近几十年来,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证据和新观点层出不穷,于是,科学家可以对成千上万年前甚至数百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进行更详细的梳理。我们现在对于人类祖先面临过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他们做出了哪些权衡取舍等方面了解得更多了。

祖先的惊心动魄经历造就了如今的人—— 一种依赖复杂文化的动物。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本领是,在面对新问题时能迅速演化发展出文化性解决方案,但由于人类文化的复杂性,这些解决方案往往又带来新的挑战。

本书认为,群体动力学有助于早期人类生存,“嵌入这样的群体可不仅仅是了解自己在支配等级中的地位那么简单”。大型群体能够分享较多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在大型群体中也往往变动得较快,从而助力人类成长。

后来,出现了较精良的工具、艺术及文化。两位作者还观察到,战争在人类发展史上似乎是比较晚近的事,最近8000年来发生战争的频次才多一些。

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早期人类是由大脑容积有异的混杂群体构成的,混杂群体的日子可能过得更好些,其中有些人学东西较快,能规划得较长远,记忆力较强,另一些人则更能吃苦耐劳、忍饥挨饿。

如果两位作者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就说明多样性不仅对于维护当今地球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早期人类生存繁衍也是很重要的。

书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是以集体或团队的方式应对其挑战的”。正因为如此,本书标题才强调us(我们)。人类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而不单是个别英雄豪杰的故事。

人类独特的文化能力从几百万年前就开始了演化进程,但在最近几十万年里才呈现起飞之势。这一能力使人类祖先得以生存,使之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也艰难然而成功地抚育了后代。

了解了人类文化能力的演化过程,有助于认识我们如今正经历的文化变革和文化多样性,因此意义重大。

两位作者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环境科学与政策系工作,当年都是生物学出身。妻子纽森是副研究员,丈夫理彻森拥有杰出教授的头衔。两人长期研究(合作研究或分别研究)人类进化史问题,也与多学科的专家合作,志在撰写一部深刻的人类史。

在本书中,他们提供了人类历史的丰富叙事,解释了人类基因演化如何与文化演化相关联。他们认为,基因—文化共同演化观能为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开创未来提供新的启示。

他们将700万年前肇始的人类进化划分为7个阶段。本书共8章,书的最后谈到了现在,也展望了未来。

两位作者的婚恋与其事业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

纽森原本是科学传播工作者,是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撰稿人和制作人。她写过几本书,包括DK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的Devastation!the Worlds Worst Natural Disasters(大破坏:世界最惨烈的几次自然灾害)和Scholastic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All about People(人的故事)。40岁之后,她对人类进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她决定转型。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试图对人们育儿观念的迅速改变做出进化论的解释。这项研究导致她与理彻森相识、开展学术合作并最终结为连理。至今她仍在继续研究现代文化的演化。

理彻森原来研究湖泊生态学,但同样逐渐对人类进化发生浓厚兴趣。上世纪70年代始,他与同事Rob Boyd合作研究相关问题,成为文化演化理论的奠基人。他俩的研究成果对“双重继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理论把基因和文化看作完全独立的两方面,每一方均可能但也不一定与对方发生互作用。这个理论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假设,因为它能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出现那些损害自身适应性的行为。理彻森与Rob Boyd合著的著作包括1985年出版的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文化与演化过程)和2005年出版的Not by Genes Alone(不单是基因的作用),两书均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21-06-10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90736.html

上一篇:[转载]大村智:罕见的拥有四重“身份”的科学家
下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24)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17 郑永军 黄永义 鲍海飞 冯大诚 周忠浩 李宏翰 李毅伟 张晓良 晏成和 聂广 杨正瓴 蔡宁 许培扬 曾杰 杜占池 冯圣中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