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Loet Leydesdorff的集大成著作之1.9节:三螺旋模型 精选

已有 3737 次阅读 2021-2-8 07:4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Loet Leydesdorff的集大成著作之1.9节:三螺旋模型

武夷山

 

    2021年1月,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荷兰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奖得主Loet Leydesdorff的著作,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Discursive Knowledge:Communic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an Empir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交流互证知识之演化动力学:观察一种经验性科学哲学之交流理论视角)。本书是Loet Leydesdorff教授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此书可窥见他的学术探索心路历程。

   我会不断地摘译本书的一点点内容。今天摘译1.9节。

 

    1.9 三螺旋模型

    我是如何又是为什么要将卢曼的分析与大学-企业-政府关系之三螺旋模型关联起来?Whitley (1984)也许是首先提出以下观点的:由于声誉受控的组织具有“组织化的知识生产与控制”功能,宏观系统会发生改变。控制功能不再由个体来承担,而是在高于个体的层次上对功能进行编码。政治型经济可由两种协调机制(市场和政府)来进行阐释,知识经济则是相互作用、相互操作的三种协调机制的产物。三种选择环境之间的互作用导致三螺旋的性质与双螺旋非常不一样。

    从我(自传性)的视角来看,将卢曼理论与这些经验性问题关联起来的关键著作是Die Wissenschaft der Gesellschaft(社会之科学,Luhmann, 2000。博主:原文为“2000”,从上下文来看,似应为“1990”。后来Leydesdorff回复我的邮件证实,“1990”是对的)。1989年,当时任职于西德Bielefeld(比勒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的Peter Weingart教授(博主:李秀果、赵文彦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1年第1期的文章告诉我们:1980年8月,西德科学学家万英加特来华,与我国科学学工作者进行了接触。文章中写的是“今年8月”,显然指的是他俩起草文章时的1980年。有些作者看到该文发表在1981年的杂志上,文章写的又是“今年8月”,就说Peter Weingart教授1981年访华,显然不确)给了我一本卢曼《社会之科学》的手稿,而我和Weingart教授是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研讨会上相遇的。我觉得,这本书将卢曼更为纲领性的另一本书Soziale Systeme (社会制度, 1995 [1984])的思想阐述得较清晰了,当时我正在读《社会制度》,感到很吃力。当卢曼关于社会之科学的著作于1990年发表时,我发现了将他的理论与我的方法技术关联起来的可能性。

    1992年,我为科学之社会研究学会(4S学会)会刊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写了卢曼《社会之科学》的书评。为了以这些新视角来丰富科学技术元勘的交流辩论,我在阿姆斯特丹组织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每周讨论卢曼这本著作的一章。在1996年10月12日于德国比勒菲尔德举行的4S学会与欧洲科技元勘学会((EASST))联合举办的会议上,我又用一个全体会议时段邀请了卢曼与拉图尔进行讨论。在这个场合,卢曼提到他生病了。不过,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系列丛书的最后一部作品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 (The Society of Society,社会之社会)的手稿已经交给出版社了。1998年5月11-12日,在伦敦经济学院举办了“自创生与社会系统” 研讨会,在这次会上,我荣幸地替代卢曼(进行了主旨发言)。卢曼于1998年11月6日去世。

    卢曼《社会之科学》出版之时,我的著作《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科学交流之发展、测度与自组织》(该书于1995年出版)正处于写作收尾阶段。我的思路是,先确定一个关于科学交流自组织的模型,然后逐渐增加讨论的复杂性,研究一下界面上的编码之互作用如何形成了技术创新。科学元勘中的哪些模型能转化到技术元勘之中?在知识经济中,还有其他哪些编码能重组为技术创新?

    ......

 

相关阅读

武夷山,科学元勘之社会学视角:Loet Leydesdorff的集大成著作(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8524.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71181.html

上一篇:关于东晓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下一篇:域外新书——解读生命:用模型、譬喻和机器来说明生物发育(2002)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7 黄永义 李学宽 杨正瓴 魏瑞斌 郑永军 李毅伟 李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