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如椽一挥天地惊

已有 2912 次阅读 2020-10-1 18:02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如椽一挥天地惊


北京晚报 2020-10-1

发布时间:10-0115:56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周年的日子。身为中国人,在享受当下幸福美好生活之际,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付出毕生心血的革命先辈们,正是一代又一代先驱们的前仆后继,不懈奋斗,开创了新纪元,走进了新时代。

李大钊 竖幅(图1)

瞿秋白 狱中自作诗(图3)

陈独秀 对联(图2)

谢觉哉 “邮票诗(图4)”

林伯渠 题词(图5)

这些英勇的革命先辈,他们是旧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他们案牍劳形,文可安邦,指挥打仗,武可定国,手中握紧枪杆子,也有笔杆子。毫无疑问,写毛笔字和古典诗词乃是他们文化修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李大钊(图1)和陈独秀两人曾在北京大学做过“教书先生”,笔墨功夫自然不在话下,艺术水准毫不逊于专业书家。李大钊送给朋友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恰恰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守常”是他的字,在很多书法作品中出现。陈独秀则有文字学家的功底,对于篆隶书有专门的研究,所书“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篆书对联(图2),展现了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

瞿秋白书法(图3)风格一如其人,不独于此,更是雅好刻印,殊为难得,是诗文书印兼擅的大才子。

谢觉哉的书法(图4)乃是碑帖相融,笔画敦厚处有碑意,连笔牵丝处行云流水,呈现出帖韵,所谓无意于佳乃佳。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3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社会报》选用谢觉哉书法手迹作为报头字体。

相比之下,林伯渠的书风更偏于北碑,从这八字题词(图5)来看,根其主要在《张猛龙碑》,“春、华、永、长”四字,在原碑中有同字,不妨比照,可以看出扎实的临池功夫。

董必武 书毛泽东《清平乐》(图6)

毛泽东 《长征》自作诗(图7)

周恩来 题词(图8)

朱德 《游镜泊湖》自作诗(图9)

任弼时 题词(图10)

同为“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图6),德高望重,书风则不激不励,学二王,学颜真卿,学李北海,冶为一炉,不拘绳墨,大味必淡是也。

作为领袖人物,毛泽东具有自觉、明确而强烈的书法意识。书法在个人一生当中花费的时间最多,风格独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风格都不一样,书法变化和中国革命历程是同步的: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是一种字;到了延安以后,安下心来做学问,是一种字;百万雄师过大江,风格就开始变了,是一种字;解放以后,各方面条件好了,能够从故宫里借来历朝历代大量书法家的真迹,潜心研究,所以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绝对是王者之气,天马行空,那个时候他的人生理想及书法艺术都达到了顶峰。从技法上来看,章法属于天成——也就是说,个人必须找到那个最佳的、唯一的。毛泽东的书法在章法处理上,几乎每每有出人意料的变化,又能做到天成。此《长征》诗作(图7)乃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索”字书写脱漏,后补上,不但不觉累赘,反而更加完美生动。

周恩来(图8)主要写碑,碑帖相融。能够将厚重的北碑写得灵动飘逸,独具一格,自非易事。主要方法是“碑化行草”——点画凝重为碑的特质结构,字形则加以减省,借用行书的方法,妙合无垠,用笔非楷非行非草,亦楷亦行亦草,完全是自家法门,呈现心灵的变化。周恩来书法最动人的地方,就是自然天趣,这是他的人格和才情的流露。

朱德书法(图9)所见最多的是学黄庭坚风格一路,认为黄字苍劲有力,巧藏于拙。早年也写过碑,敦厚朴实,书如其人。晚岁专攻黄庭坚,堪称“人书俱老”,将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剑拔弩张,收敛了锋芒,变得温和绵厚,笔力遒劲而内藏,潇洒而不失法度,耐人寻味。

任弼时的“攻无不克”四字作品(图10),体现出浓郁的北碑韵味,点画刚劲方厚,字形欹侧险峻,字字威武,既有千钧之势,又有气定神闲之感,真正给人“攻无不克”之感。按照现在流行的书法术语来说,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

来源:北京晚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52884.html

上一篇: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对待(包括服务与管理)在华外国人?
下一篇:“几乎科学的”艺术家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作报告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5 程少堂 杨正瓴 吴斌 王林平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