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关于语文课增加科普内容的几点想法
2020-9-16 07:06
阅读:3079

关于语文课增加科普内容的几点想法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20021031

 

1、 首先,这是个好主意。它的主要效果恐怕还不在于用语文课给学生扩充了科学知识,而是让学生看到,文理不是截然分界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消闲文字需要文采,科技知识传播也需要文采。这样,让学生更重视语文的学习。

2、 可以考虑的内容。(1)中国科学家的文字,如竺可桢《物候论》的选段,沈括《梦溪笔谈》选段;(2)描写科学家的文字,如徐迟《哥德巴赫猜想》选段,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选段;(3)科普作品,如高士其的科普诗歌,国防大学乔松楼教授的军事科普文字; 4 优秀翻译作品的选段,如英费尔德和爱因斯坦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

3、 最重要的不是课本内容的变化,而是教法的变化。若继续采用灌输的方式,则再流畅的科普文字也照样会使学生腻烦并逆反。发达国家在教法创新上有许多的试验。美国化学家卡尔. 杰拉西创作过话剧《清净乱孕》。最近,他运用同样的题材(ICSI,细胞质内精子注射法),尝试写作了对话争论式的短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这样,形式、内容都变了,而不单是内容变了。教师的作用,是在两个学生朗读完这个短剧后,引导启发学生们的讨论和辩论。德国有一家专业化出版适合于中小学生的剧本的出版商,Deutscher Theaterverlag,对杰拉西的这个短剧非常感兴趣,已出版了该作品的英文版和德文版的纸装书,向大学预科高中发行。同时还发行了光盘,里面有一些关于ICSI的声像资料。今年秋天,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高中将排练上演这个短剧。

 

参考文献

1、 武夷山,从三类人物看科学和文学的联姻,科普研究,20025

2、 Carl Djerasi, Contemporary “science-in-theatre”: a rare genr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2002, 27 (3): 193-20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507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