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智库建设中的选人、育人、留人 精选

已有 3747 次阅读 2020-8-4 07:38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智库建设中的选人、育人、留人----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建设的一点建议

武夷山

2017116日)

 

选人、育人、留人是每个机构都面临的任务,智库机构在这方面的任务更艰巨。

 

一、            选人

目前的选人渠道主要是博士后和应届毕业研究生。

为了招聘到基础较好的博士后,我再次建议,在打出招聘启事时要给出合作导师的名字。有学术追求的博士后人选不会随随便便就报考,肯定要了解未来合作导师的背景、业绩与专长,再决定是否报考。目前的做法,可能已经使一些潜在素质较好的博士后不考虑来本院做博士后。列出导师名字,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

在博士后渠道选人还满足不了我们人力资源需求的情况下,仍有必要招聘应届毕业硕博士研究生。要做好这件事,不能守株待兔,必须走出去宣传介绍。一是到拥有本院对口专业的院校去与在读研究生座谈;二是到各种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去设展台;三是平时多吸引在读硕博士研究生来院里实习。出去宣传,不仅仅起到吸引人来报名的作用,而且起到为战略院作整体宣传的作用,这方面花出的时间必有回报。也就是说,即使未吸引到学生来应聘,也在点点滴滴地传播本院形象。

 

二、            育人

好容易招来的人,在培养方面做得不好,还是留不住。培养方面做得好,即使待遇较低,留住人的概率会高一些。具体建议:

1.      对新入职人员做较系统的入职培训。每个所所长向他们介绍本所情况,最好让他们在每个所呆一周左右,实习,这样,人也熟了,对其他单位的业务范围也清楚了。

2.      建立类似师徒制的导师制。为每个入职者配备至少一位辅导员,这位辅导员负有关心、引导新入职者的主要责任。他们辅导质量的好坏,也纳入考核内容。我当年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国外部,就担任了5位新分配进来的本科生的辅导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布置他们翻译资料,我来审校、讲解。

3.      每位新人入职后,院里由某位领导与其谈话,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咨询。有的适合走专业技术之路,有的适合先搞专业技术、以后转向管理,有的从一开始就定位于行政管理,等等。

4.      一方面,为员工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员工自己提出的有助于提升素质的培训要求,应尽量满足。本人80年代中期入职后曾提出参加北大东方文化书院(汤一介先生创办)的学习,我当时的领导表示支持。这次学习明显提升了我的人文学科素养。

 

三、            留人

留人,不是在某人提出调动时做做挽留工作,而反映在平时的工作上。如果一位员工提出离职,其领导、同事感到很吃惊,就说明平时没有做好留人的工作。党委委员、支部书记、所长等都要把关心员工的方方面面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你在住房、员工孩子上学、职称评审、课题任务分配、荣誉分配等方方面面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员工都看得见,即使努力没有成功,他们也知道你的诚意。这样,即使人调走了,战略院在其心目中的情感分还是很高,迟早会对战略院发生正效应。

我当年担任情报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战略研究中心前身)主任期间,曾经有为本单位员工分配住房的权力。我很早就定下一个基调: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但是,我不能把几套房子都分给专业技术人员,也要考虑从事辅助工作的同志。最终,分到房子的既有高职称、工龄长的同志,也有从事辅助工作且表现优秀、居住条件困难(已做母亲)的年轻人员(是一位期刊编辑部的录入员,那时计算机尚未普及,编辑部必须有专业录入人员,他们得掌握各种公式、希腊字母、数学符号的录入方式,很不容易),分配方案大家都服气。

我也曾为部下员工子女的入学资格问题去找XX小学教务部主任,尽管我的努力没有成功,但这位员工会记住我的好。

我为部下写职称评审的推荐信就太多了,有一年,研究系列10个人参评,7个人的推荐信是我写的。当然更管用的,是指导他们准备答辩PPT,强调什么,淡化什么。

当年曾经有过的局面是,谁没有项目,其收入就很低,而有的员工尽管工作很努力,也有一定研究水平,但争取项目的能力很差,我会特别注意将我争取来的不那么重要的项目,交给这些同志去负责完成。这些同志都非常感激。

又比如,我先后推荐属下的4位老同志去争取政府特贴,直到属下员工中没有什么科研业绩过硬的人好推荐了,所领导也没人推荐我的情况下,我才向人事处毛遂自荐,最终评上了特贴。

我的所有这些做法,都起到留人的作用。我在中信所亲手招聘进来的人将近20个,到2015年初我被轮岗到战略院时为止,没有一个人是入所后又强烈不满,调到其他事业单位去或辞职下海的。他们有的在中信所成长为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有的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有的先后驻外,有的被科技部看上抽到部机关去工作。中信所的收入水平很一般,但在我担任处级领导和所领导的18年间,我招来的近20人无一流失,也算是一桩小小的奇迹了。

 

当然,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制度化的措施。在我当所领导后,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新招聘进来的人,干几年又走的就太多了。这说明我当时忽视了制度化的东西,只是靠个人的感召力,这就不能持久。不是人一走,茶就凉,而是人一走,买茶叶的、做开水的都没有了,那就肯定喝不到好茶了。

 

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工作,做好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前不久XXX教授向院长推荐一位优秀的毕业生,让其来此应聘。如果XXX当年离开时对战略院满腔怨恨,现在就不会推荐学生过来,对不对?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曾经在此工作,后来离开的同事,我们也要将其看成资源,官方要努力与其保持联系。国外有的咨询公司就是这种做法,将曾经的员工看成校友,长期保持联系,每年的年报都给当年的员工寄一本,欢迎他们继续关心、支持本单位。本单位员工也好,已经离职的员工也好,谁能推荐优秀的应届生或有工作经验的人来本单位工作,经过考察,录用了这些人,就对推荐者给予现金奖励。

这里顺便建议一下,最好安排一个专人从事网站内容管理、微信公众号维护和“校友”(包括离职的员工和出站博士后)联系,很值很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44907.html

上一篇:[转载]朋友圈里长大的青奥火炬手 ——陈芊
下一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和访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学院的情况报告
收藏 IP: 1.203.173.*| 热度|

16 郑永军 王安良 杨正瓴 李毅伟 王明明 王喆 李学宽 姚伟 黄永义 晏成和 李陶 周忠浩 许培扬 王生亮 魏瑞斌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