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的Jacqueline Woodson 给小读者的信

已有 3674 次阅读 2020-6-20 06:35 |个人分类:译海扁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的Jacqueline Woodson 给小读者的信

武夷山

 

    我曾介绍过一本书,A Velocity of Being: Letters to A Young Reader(《存在之速:给小读者的信》),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49396.html。该书是121位各界名人给小读者的信。他们包括艺术家、作家、科学家、哲学家、企业家、音乐家、探险家、诗人、演员等,所有这些人的人生都受到阅读的塑造。我也曾翻译过其中一封信,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0876.html。今天翻译另一封信。大家可以看出,两封信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动之以理”,一个是“晓之以情”。

    今天这封信的作者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获国家图书奖提名的Jacqueline Woodson(杰奎琳.伍德森),她获提名的作品是Brown Girl Dreaming(棕色女孩的梦想)。她的信如下。

 

亲爱的小读者:

    在我的回忆录《棕色女孩的梦想》中,我写了“称为‘此刻’的这一完美瞬间”。我想到“完美瞬间”这个词的时候,我正躺在7岁儿子的身边,给他念一本书。这本书我本来不喜欢,但通过一晚上一晚上给孩子朗读,我越来越欣赏它了。在比我们高两层的房间里,我13岁的女儿按说应该在写家庭作业,但她实际上可能在看Instagram(照片墙),也可能在给朋友发短信,或者(我倒真希望如此)正窝在被窝里读Sherman Alexie写的一本书,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一个非全时印第安人的绝对真实的日记)。她说过,“天啦,妈妈,我太喜欢这本书啦!”

     此时,女儿的往日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她依偎在我的臂弯里,睁大着眼睛听我念书。我忍不住在梳着印第安莫霍克人发型的儿子(他要求我们同意他把头发染成绿色,我们也许会同意,毕竟你只能经历一回7岁)的头顶上吻了一下,他抬头看着我,皱起了眉。

    “为什么念到一句话半半拉拉的时候亲我一下?”

     我说,“因为这个瞬间不会永存啊。”

     “妈妈——还是念书吧,求你啦。”

     我的妈妈离婚后独自工作抚养我们,我从来不曾拥有这样的瞬间。我有姊妹四人,妈妈工作一整天之后,精疲力尽。有时候,我的大姐念书给我们大家听,这些成为我最深刻的记忆。读的是Hans Brinker(汉斯.布林克),此书又叫Silver Skates(银冰鞋),The House On Pooh Corner,Harriet the Spy(小侦探哈里特),等等。我从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念过这几本书——我宁愿挑一些表现了他们的棕色自我的书来念——但我姐姐念的故事在我耳边回响,驱使我走上小说创作之路。我要在自己的书里看见自我,我要知道我曾经存在过,在外部世界中充实地存在过。

    我正给儿子读的书讲的是一个丑八怪的故事,这个丑八怪在他们那个小镇上不受待见,他爱着一个女孩,那个女孩爱不爱他却说不清。我们正读到一个地方,说那个女孩是小红帽的女儿,此时这个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我没意料到有这个反转。

    “我不明白为什么国王那么坏”,儿子说,“那不叫善,对吗妈妈?”

    我又想亲他的头顶,但忍住了,试图不再去想:我的幺儿躺在我身边、两人进入同一个故事的这一瞬间不是常在的。小读者啊,这一“此刻”最为要紧。我们一起体验的这一瞬间才是重要的——这一瞬间,以及我们一起盘桓其中的那些个故事,将如何改变我们,永久地改变我们?我儿子头发的味道,他的笑声,他轻声轻语说出的“我的天”,以及此刻他轻轻地说“那不叫善,对吗妈妈?”这就是阅读的作用。这就是最要紧的东西。我微笑着,翻过了一页。

 

你真诚的

杰奎琳.伍德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38584.html

上一篇:2004年述职报告
下一篇:我在“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专题研讨会”(2006) 上发言的速录稿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6 史晓雷 郑永军 焦飞 杨正瓴 范振英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