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在自己分管的中信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业务讨论会上的小结发言

已有 4091 次阅读 2020-4-19 07:21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在自己分管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现名“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讨论会上的小结发言

2014年1月2日

武夷山

 

全体人员都参加了讨论,人人发言。

从中心主任的发言来看,勇气有了(谈到了“三个三分之一”),全盘布局有了,某些开拓性业务的基本思路有了。这里我主要谈工作思路上的不足:

  1.       全盘布局有了,但突出重点不够。尤其是,新开辟业务,那一项优先?为什么优先?如果探索失败了,是在该方向上换一项业务再试,还是收缩回来?都应事先谋划好。

  2.       危机感不够。18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改革科技评价。决议说:

    “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若今后教育部、中科院发文,以后所有单位不得用SCI论文来考核,那我们的工作重点怎么转变?论文作为科技产出的重要形式,永远需要统计分析,但我们的服务模式可能会变。决议还说“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不需批准”。假如我们受托管理的社团今后都独立出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正面影响是什么?负面冲击是什么?全所受托管理的四个社团,3个由本中心代管。我们的责任很重啊。


3.      利用原有优势,延伸,挖掘,比开拓新业务要容易,风险较小,应充分重视。举例,论文数据服务,现在针对国内高校、院所、医院,能不能延伸到港澳?他们是有这个需求的,但没有人提供服务。台湾不用考虑。不要一说开拓新业务,就忽略了老业务的挖潜,潜力不小。

 

    现有三块工作:科学计量学,竞争情报,社团。现在是两强一弱。强的业务为什么强?

4. 科学计量学为什么强?

11987年,宋健批示后,我们开展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可见,领导重视的事情其实意味着机遇,一定要抓住机遇,做好相关工作。这次国家科技报告平台建设亦然。

2)论文统计工作一直坚持着,没有动摇。坚持了27年了。其间统计组去过万方数据公司,又回到所里。幸好,每次都是整建制转移,队伍没有散。这是不幸(折腾来折腾去)中的大幸!

3)必须承认张玉华老师的功劳,她十几年如一日,全部身心投入一件工作,充满热情,一丝不苟,论文统计工作才有今天。现在,她仍参加部分工作。到现在,XX也坚持20年了吧?XX也在这个组很多年了。没有几个关键人物长期坚守,一会儿一调整,就没有论文统计的今天。


    5. 竞争情报研究较强,离不开陈峰的贡献。本中心总编制太小,竞争情报这块更没几个人,但每个人手头都有国家自科基金或社科基金,确实厉害。这两年在创收(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才能创收)方面也趟出了新路子。有一年XXX编的高被引指数,本所只有两人上榜,梁战平老所长和陈峰。陈峰怎么进来的?X主任挖过来的。为了引进人才,X主任付出了多少心血?你们可以问问他。

    这提示我们,要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花大力气。否则,思路再好,业务方向选得再准,但没有合适人才,还是干不出来。我当年为信息分析研究中心重新招兵买马费尽心血,XXXXXXXXXXXXXXXX等一大批现在的业务骨干,都是我招进来的,我很自豪。当时所里条件很差,人家为什么愿意来?我只有诚意,我没有物质刺激手段。我与每位应聘者要谈心的,甚至是推心置腹的谈心。另一个我感到自豪的,我招聘进来的每一人,没有一个流失的,除了个别调到科技部去工作外,他们一直都在所里踏踏实实工作,没有一个外流的。在那个阶段,我亲自答复每一封求职邮件,包括根本不符合条件的求职者的邮件,我也客客气气地回复。有一位被我拒绝的求职者又发来邮件对我说,就冲您这个工作作风,“我对你们单位刮目相看了”。希望中心的两位领导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花更大的力气。


6. 社团工作较弱,有客观原因,因为机制上不顺。比如,XX是专职从事成果研究会(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的管理的,既然他属于我们中心的编制,那中心主任就得管这项业务啊。可是管多深呢?主任在这个社团里没有任何职务,我也没有任何职务,这样,我们若管得太多就成了干涉,我们没有资格干涉。不管吧,又失职。

    这三个社团,搞好了,可以为成果数据库建设和成果转化工作做出很大贡献,在名分上都是顺的。成果研究会就不用说了,顺的;成果转化需要科技咨询人员的中介,所以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可以大显身手;成果转化需要信息支撑,那么我们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也能发挥作用。按照所里布局,论文库、专利库、成果库,是要长期建设的三大库。成果库建设和相关的成果转化工作,三个社团都可以出大力啊,现在丝毫没有助力。下一步,不是把社团看成负担,而要发挥其正面作用。XX主任对此考虑还不够。


6. 加强服务,开拓新业务,需要把宣传、营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昨天XX发言也说了这个意思。各组各自要宣传,但还不够,整个中心要有总体动作。我们现在很不会宣传的,宣传效率很低。要学习东晓公司。他们有Media Kit,把自己的定位、用户群、优势、发行量、广告范围、报价,全介绍得清清楚楚。这个Media Kit是按照国际规范做的。现在,我们介绍得口干舌燥,人家也记不住。我们做过什么事?有哪些success story?这些东西一定要整理好。我们为科字头的哪些领导机关服务过?为哪些著名大学、院所服务过?这都是需要让潜在客户了解的必备信息。

    另外,大家要意识到,隐性宣传无所不在。T21模型,若没有当年黄振中、王艳在那个时期的研究工作,且发表了不错的论文,战略研究中心现在不一定能获得依托T21模型的业务机会,因为人家是读到当年T21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后主动找过来的。也就是说:每做一件事、每写一篇文章、每做一次学术报告,你都认认真真,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7. 要想做好新业务,创新的业务,跨界合作很重要,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我们与南京大学多次合作)、跨国,等等,国际合作只是跨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唯一形式。预测市场平台,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组与竞争情报研究组跨组合作开发的,很成功,但这样的跨组合作太少了。今后需要更多的跨界合作。那么,就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如果一切都以组为单位来考核,那谁愿意积极参与跨组合作呢?靠领导的强迫命令,也能合作一两回,但从长期看,推动跨组合作还是要靠机制设计。

     全所也是这样。新能源汽车科技情报研究,共享中心在做,技术支持中心也做,战略研究中心也做,我不知道这三个中心有没有任何交流合作?不跨界合作,不一定做不成事,但肯定是低效、低质量的。


8. 最后想说的是:把问题想明白了,措施细化了,想不成功都难。举一个例子(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29050.html

上一篇:杨·瓦奈克:不识字的波兰航空先驱(修订版)
下一篇:美国城市发展新趋势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12 王汉森 杨正瓴 郑永军 李杰 孙颉 魏瑞斌 杜芳 葛素红 熊泽泉 王晓明 李泳 周春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