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高考前的作文练习:我的老师

已有 2588 次阅读 2019-12-26 07: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高考前的作文练习:我的老师

武夷山

 

    博主按:下面这篇作文可能是参加1977年高考之前,在中学母校补习迎考期间写的,因为后面有老师的批语。

 

    我的老师

 

    这位老师早已不在南京工作,可是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眼前清晰如故。他是我小学时的一位体育教师。

    那时,他二十四、五岁,有两道浓黑的眉毛,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高高的个子,背略微有些驼,经常穿一件短短的黑灯芯绒拉链夹克外衣,显得个子更高。他胸前总是挂着一只口哨,好像体育课永远上不完一样。

    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节体育课是这样开场的。队伍站好了,他严肃地挺立在那儿,抿着嘴。突然迸发出两个字:“立正!”我们做了立正动作。“稍息----”,我们又做了稍息动作。下面的口令很奇妙:“稍息----”我们大家都习惯性地把腿往回一收,成了立正姿势,但听见的明明是“稍息”呀,大家正不知所措,他“噗哧”一声笑了,说;“思想不集中吧!”“哈......”同学们一起笑了。我想:哪有用这个办法来考验思想集中不集中的。可是他很喜欢这样做。

    他是一位体育教师,打起乒乓球来,凌厉的抽杀简直吓人。可过去从来不了解,他还是一位文艺爱好者。当我被吸收进学校宣传队以后,才知道他就是宣传队的编辑、导演,当然的负责人。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的时候,街头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文艺表演到处可见,而我们的节目就因为是创作作品,别具一格,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他会写诗,会写快板,会编“大”型歌舞(对于一个小学,可算是大型的了),而且还懂得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我曾奇怪地想:他为什么懂那么多呢?有一次,我们编排几个造型动作,总是不满意。他来了,夹着一个硬面讲义夹。然后他打开讲义夹,看一眼,就教一个同学做一种动作,一会儿,每人都做定自己的动作,组成一个造型。大家左右一看:呀!果然有气魄。可他讲义夹里有什么呢?我们做完动作拥上去一看,原来是他平时从书报上剪下来的许多画画,大多是宣传画,他借鉴画上人物的动态,设计出了我们的造型动作。这时我略有所悟:哦,原来,他所以一专多能,全靠做有心人,全靠平素努力呀!他的这种爱学习、爱动脑筋的习惯,对我有着深深的影响。

    到六年级,我们和他已很熟悉。在那大搞人民防空的日子里,他把我们六年级一些有力气的男同学组织成一支“突击队”,每天下午、晚饭后,都在防空洞里紧张地施工,洞越挖越深,越挖越深......我还记得,动工的第一天,在和暖的阳光下,我们精神抖擞地向泥土开战。他挥动十字镐,脱去了夹克,在我旁边,“嗨”一声“嗨”一声地刨土,一会儿就热汗蒸蒸的了。这时,他直起腰,一手支在镐柄上,一手叉着腰,目光凝聚着,望着远处,轻声地说:“武夷山,你来,我想做一首诗,你看看啊?”然后他一口气念了下去:“突击队,突击队,不怕苦,不怕累。不是跟你吹,天大困难吓不退!这是第一段。第二段:突击队,突击队,......就是第二句没想好,下面两句是‘泥块大,叫你碎;石头硬,叫你飞!’你帮我想想第二句!”我想了一会,就说:“‘抡锄挥镐显神威’怎么样?”“抡锄挥镐显神威”,他重复了一遍,“好!很好!就用这句!”我当然很高兴。接着他又做完了下面几段。我们听完后,干得更有劲了,师生的心相通,师生的汗同洒。第二天,这首诗就抄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在那些日子里,有多少次,我看见,在下午上课之前,他一个人用一副畚箕挑土(防空洞里挖出来的土)。大概过去从来没有挑过重物吧?他本来就有些驼的背弯得更厉害了,头上照例是汗蒸蒸的。有些同学看着他的姿势,都笑了起来。我没有笑,默默地想:他也许在自我改造吧!我在以后的人生长途中是不是也应当这样自觉改造自己呢?

    后来,他调走了。这么多年下来了,只要我一谈到小学,马上就会回忆起他弓着背挑土的情景,以及其他许多动人的经历......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育花人,而他们本身又是最好、最美的花儿。他们不光传授知识给我们,而且有些老师的身教,将给学生以莫大的影响。他对于我,是有这样的功用的。我不会忘记,他是一位老师,他是一位小学体育老师......

 

1977127日下午

 

老师评语:

      结尾匆忙,接不上气。

          事例具体,记得生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11500.html

上一篇:晚上在工厂劳动----小学五年级日记4
下一篇:四位科学大侠翻转了世界观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7 郑永军 尤明庆 谢力 杨正瓴 周忠浩 刘炜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