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技术对情感状态的影响 精选

已有 3651 次阅读 2019-11-29 11:3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技术对情感状态的影响

■武夷山


Luke Fernandez和Susan J. Matt是一对夫妻,丈夫是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计算学院的助理教授,妻子是该校的历史学特聘教授。2019年5月,他俩的合著Bored,Lonely,Angry,Stupid:Changing Feelings about Technology,from the Telegraph toTwitter(本文作者译为“无聊、孤独、愤怒、愚蠢:人们对从电报到推特的技术之不断变化的感受”)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位教授将各自的学术专长结合起来,令人信服地论证说:技术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如自恋、无聊、孤独、愤怒等。标题中的“愚蠢”有点令人费解,似乎指的是,在人们集中注意力和分散注意力这二者的较量争夺过程中,技术起到了负面的、愚蠢的作用,使人们更难集中注意力。

除了追溯历史资料和文献调研外,作者还在2014年至2018年间访谈了55位美国人,对其中某些人进行多次访谈。在本书中,作者反复采用“美国人”的说法,似乎是想提示读者,不要轻率地将本书论证的技术对情感之影响外推到其他国家去。当然,55位访谈对象对于3.27亿的美国人口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是可以争辩的。

全书分为8个部分:引言;从虚荣到自恋;孤独的大众;摆脱无聊;付出注意力;敬畏;愤怒升级;结论。每一章论述了技术对某一种情感状态的作用。

第一章《从虚荣到自恋》讨论了邮政服务与电报这类早期的技术手段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论述得相当精彩。由于19世纪美国建立了全国邮政系统,提供了较廉价的信函投递服务,“写信”这件事儿才普及开来。以往,在面对面交谈时,过度表达自我曾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自我描述也被视为虚荣之举。而在写给配偶和亲戚的信函中,表达自我和自我描述就成了“新常态”。事实上,在家人的相互信件中应该多写细节,这成为新的惯例。也就是说,邮政系统这个“技术”将原先被认为的虚荣行为转变成了社交义务。

就这样,解除对虚荣的限制,接受自我表达,逐渐引发出一场文化革命。现代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服务,如手机自拍、聊天、博客、个人网站、Fitbit智能手表、社交媒体等,更是使很多用户陷入无法控制的自恋。于是,自我意识与自恋之间的区分逐渐瓦解。

任何事情都有代价。现代技术给人们配备了丰富的自我营销手段,但是,你谈论什么、喜欢什么、买了什么、访问了什么网站,都逃不脱监视。商家、政府、老板、前任、朋友、仇敌,谁都可以监视你。你在网上无论说过什么都会留下痕迹,删除掉也没用,那么,不知哪一天你也许会为你说过的话或其他网络行为付出惨重代价。这些可能性,想起来都叫人不寒而栗。

总之,本章通过历史视角,交代了从被视为不道德行为的自我表达到赤裸裸的自恋,再到对监视的极度恐惧的心理历程。若没有历史资料的支撑,关于现代技术对文化、对个人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就只能猜测了。总之,本书的优长之处在于历史视角,而不是访谈内容。

其他各章都有出彩的论述。本书进行了较为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又不乏丰富的细节。作者善于将轻快的写作风格与深入的学术内容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感到有时候仿佛在阅读一部小说,除了被采访的55位美国人外,还有众多角色,“小说”的情节就涉及那些人情感状态的冲突与解决,读到最后,书中角色都退隐下去,作者获得的总体感受是:技术驱除了我们的孤独感,剥夺了我们的神圣感、敬畏感、隐私和注意力。永垂不朽的似乎将是手机和Wi-Fi之类的事物。

本书是对“技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作者根据成千上万的、微小的古今证据,绘制了关于技术与情感状态关系的“画卷”,让读者掩卷长思。

《中国科学报》 (2019-11-29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08047.html

上一篇:1972年6月间我在红卫兵组织活动中的发言
下一篇:[转载]田间地头的女博士后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5 郑永军 杨正瓴 彭真明 刘钢 邝宏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