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让作者拥有更大的权利,搞一个“论文竞录中心”如何? 精选

已有 4940 次阅读 2019-11-26 07:39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让作者拥有更大的权利,搞一个“论文竞录中心”如何?

武夷山

 

    我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期发表过短文《关于通过“论文录用信息交换中心”将一稿两投化暗为明的建议》,该文有一点“让作者拥有更大的权利”的思想萌芽。下面先请大家看看我的这篇老文章,然后我再谈些新想法。

 

 通过“论文录用信息交换中心”将一稿两投化暗为明的建议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期)

 

    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是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顽疾。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单单对这种行为大举批判是无济于事的,还得想想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稿多投的动机是复杂的,确有个别人靠一稿多投方式骗取稿费,但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为了确保自己手稿尽早被录用而一稿两投或多投。众所周知,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取决于发布时间。因此,绝大多数投稿者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尽早录用。但是,并非所有期刊编辑部都能对投稿者做出快速反应。而且,在投稿者与编辑部的相互关系中,总体上说,期刊编辑部更有势力。因此,直到今天,有很多期刊编辑部的做法都是概不退稿,也不通知投稿者录用与否。

    我本人曾有一次无奈的一稿两投,情况是这样的。我先向某刊投了稿,该刊编辑部倒也书面通知我:“来稿拟录用”,但没有说将发表于哪一期。等了将近一年,没有动静,我就写信给编辑部询问情况,也未获得任何答复。我失望了,就将稿子转投给另一刊物,后一刊物很快就允诺发表。就在此时,却收到了刚刚发表了我的论文的前一刊物。我赶快给后一刊物的编辑部打电话,请他们撤稿,但为时已晚,一稿两用的局面已经形成。由此例可见,一稿两投并不都是由于作者学风不端正,情况是很复杂的。

    笔者建议,政府认可的某家官方信息机构,甚至有心的民间单位,可以考虑成立营利性的“论文录用信息交换中心”,其运作方式是这样的。凡为了早点发表文章而一稿两投或多投者,可付费在该中心登记,委托该中心与他们投了稿的有关期刊编辑部联系,请对方一俟做出录用与否的决定就立刻通知信息交换中心,中心负责将此情况通报给收到稿件的其他一家或几家编辑部。动作较慢的编辑部既可以不再考虑那篇来稿,也可以照样发表,但发表时注明,某某刊物已先行录用。在这种情况下,一稿两用不需由作者负责任。信息交换中心的另一项职责,就是从各期刊编辑部获取来稿信息(当然,要替编辑部保密),从而发现未在论文录用信息交换中心登记者身上出现的一稿两投或多投的情况,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各有关编辑部。他们可为此项服务向各编辑部收取费用。

    这样一种论文录用信息交换中心,由于其化暗为明的工作,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是适应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大趋势,使投稿的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权利,就好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拥有很大的权利一样。各期刊编辑部为了能得到好稿子,就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审稿进度,尽快通知投稿者是否录用。二是严肃学术风气,将居心不正的一稿两投或多投者揭露出来,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等一稿两用或多用的情形发生了,希望某几位明察秋毫且愿意管“闲事”者给编辑部写信,反映情况。事实上,揭露剽窃情况的管“闲事”者较多,揭露一稿多投的管“闲事”者较少,因为谁也不知道一稿多用是怎么造成的。笔者曾经在某刊发表了论文,另一刊物(看到见刊的文章后)也想发表,我对他们说,这样不合适,会造成一稿两用的局面。但他们不顾我的意见照样发表了。

    如果我国能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将是世界学术期刊界的首创。

 

    在如今的发达网络条件下,我原先设想的“论文录用信息交换中心可以升格为“论文竞录中心”。所有作者,尤其是对自己的文稿有充分信心的作者,都可以将稿件先投到这里来。所有期刊编辑部都可来此寻找稿源,并自觉自愿地、认真地、尽快地审理自己看上的稿件。如果编辑部愿意录用,可通过论文竞录中心向作者披露以下信息:1. 承诺在本刊的哪一期发表,大约何时印出或在网上优先发表;2. 愿意出多少稿费;3. 可以告知作者的其他信息(例如,文章将发表的那期刊物是个特刊,为了配合一个重要的学术大会,该期杂志拟在平时印量的基础上加印1000份,赠送给出席大会的每位代表)。4. 给出等候作者决定是否同意在本刊发表的截止日期,过时不候。如果几家刊物几乎同时决定录用某文稿,由作者决定在哪家发表。

    有了论文竞录中心,至少将有如下益处:

1.     从近期说,敦促期刊编辑部改变服务态度,加快审稿速度与质量,真正做到作者至上(因为做到作者至上,才会有优秀稿源,才能服务于“读者至上”的目标);

2.     从根本上杜绝作者为了尽快发稿而一稿两投或多投的行为,因为不再有必要了,但满足了作者尽快发表的永恒需求;

3.     作者不需在“向什么刊物投稿”的问题上多费心,只管写好论文就行了。此时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好稿子比过去更有可能发表在最匹配的刊物上。原先,较保守、较胆小的作者可能不敢向高档刊物投稿,怕白耽误时间,现在,高档刊物可能会主动抢你的稿子;

4.     目前名气不太大的刊物可以通过早发表、高稿费、勤促销等各种手段吸引优秀稿源,而在原先的局面下,它们很难与在位强刊抗衡;

5.     多数刊物总在发愁“好稿子太少”。有了这个平台,好稿子就不缺了。现在需要愁的不是有没有好的稿源,而是你有没有本事争取到好稿子。

6.     再往远处看,这种机制将使老气横秋的期刊江湖波澜再起,展现新的生机。

 

    另外两点想法:(1)这样的论文中心不妨以现有的优质预印本数据库平台为基础,不一定从头打造。(2)为推动论文竞录模式,学术主管单位可以规定:作者同时向一家期刊编辑部和论文竞录中心投稿,不属于一稿两投(正如向预印本文库投稿不影响向常规刊物投稿一样)。若无这个规定,作者可能不敢向新兴的论文竞录中心投稿。有了这个规定,绝大多数作者肯定愿意向论文竞录中心投稿,反正没有损失。

    本质上,这个机制同电商类似。原来,只能去一家一户的店铺(期刊编辑部)买东西(投稿);现在,既然在集中的电商平台上几乎能买到任何东西,那为什么不可以将大量稿件集中到一起来?集中了稿件之后,其他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现在我们只有发表物的集中平台(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而没有稿源的集中平台,这是不够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07581.html

上一篇: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缅怀关家麟老师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9 张忆文 檀成龙 郑永军 周忠浩 晏成和 刘立 鲍海飞 王林平 刘庆宽 文克玲 周春雷 赵凤光 李学宽 梁洪泽 彭振华 杨正瓴 苏保霞 俞立平 蒋力 高江勇 秦四清 王德华 李东风 李侠 许培扬 姜春林 王安良 尤明庆 高友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