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文学与经济学,谁需要谁? 精选

已有 6067 次阅读 2019-10-27 07:49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学与经济学,谁需要谁?

■武夷山

(发表于2019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报》)


2018年9月,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了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Economics(本文作者译为“劳特里奇文学与经济学研究指南”)。

文学与经济学研究(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conomics)是近年来较热门的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它将相距遥远的文学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文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权威指南。本书主编之一Matt Seybold是美国艾玛拉学院美国文学与马克·吐温研究专业的助理教授,另一位主编Michelle Chihara女士是美国惠蒂尔学院英语语言和文学系的助理教授。

本书分为四大块,分别是“批评传统”“历史”“原理”和“当代文化”。“批评传统”部分介绍了什么是经济学之文学研究,什么是文学之政治经济学研究;“历史”部分是按历史时期来叙述文学与经济学交会的作品,从中世纪的伦理学到描写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小说;“原理”部分篇幅最大,介绍和讨论经济学比喻、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学派;“当代文化”部分扩充了文学的外延,讨论了一些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如多媒体并购、百老汇火爆的音乐剧《汉密尔顿》、播客、电视连续剧,等等。

四个部分共有38篇文章,文章点评的对象五花八门,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到大萧条时期的诗歌,还有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的小说。作者们对文学和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精要的分析,从英国文学家简·奥斯丁到紧缩现象,从马克思到现代主义。

文学和经济学的关系说远也不远,因为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卡尔·马克思和约翰·梅拉德·凯恩斯,都是文学修养非常深厚的学者。后来,经济学家日益斩断了自己与本学科的源头——哲学、修辞学与政治学——的联系,试图将自己打扮成科学家,更重视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更重视模型。

另一方面,受过文学和文化研究专业训练的一批学者最近十年却在一丝不苟地研读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商业新闻学、华尔街人士的回忆录、微观经济学等。本书两位主编于2015年间在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旗下组织了一场专家研讨会,题目是“为什么现在需要文学金融学?”类似的学术活动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导致本书的问世。

文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在研究经济学文本和背景的时候,始终密切关注三件事:本学科的词汇;方法学的假定;经济学的思想史。他们研究的范围很宽:从前现代的经济学到金融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当代崛起。他们将文学作品的研读与各种经济学现象和主题关联起来:纸币、能源、房地产、投机、通货膨胀、社会需求、黑市,等等。

本书的一些作者将经济学概念作为研读文学文本的透镜,以说明文学文本何以能够阐释经济思想,或是将其复杂化。有些作者则采用文学手法来阅读经济学话语,以表明这些手法的功用与经济现象十分类似。本书每一章的篇幅都不长,一般是10页左右,但对某一主题有强烈兴趣者可以通过丰富的脚注和参考文献获取更多的资讯。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优秀经济学家非常稀缺”的原因在于,尽管经济学之艺术和经济学之科学都不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但两者都掌握的人似乎是极其稀缺的。因此,他提出,优秀的经济学家会在艺术与科学的交界处诞生。同理,优秀的文学和经济学研究学者,优秀的经济学—文学批评家,也应在艺术与科学的交界处诞生。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人类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历史,但是这一切并不是随心所欲而为之的;他们并不是在自我选择的环境下创造历史,而是在已存的、由过去决定并传递的环境下进行的。”为了理解、解释和质疑人类的历史,需要众多学科的交融协力,其中包括文学和经济学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9-10-25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03570.html

上一篇:人家都在义务劳动......(高二作文)
下一篇: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高二作文)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19 吴超 曾杰 孙颉 张鹰 周忠浩 郑永军 范振英 许培扬 尤明庆 葛素红 杨正瓴 陈楷翰 罗春元 黄永义 李学宽 杨金波 吕秀齐 吴晔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