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义务讲解员周娅大姐“退休”了

已有 4335 次阅读 2019-1-29 18:11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义务讲解员周娅大姐“退休”了

武夷山

 

    我在2014年6月2日写了一篇博文,题为“又见义务讲解员”:

   昨天上午,参观了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展览。Master的含义,一是大师,一是师傅。这次展出的是徐悲鸿(大师)的作品和他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留学时四位老师(徐悲鸿的师傅,也许也是大师)的作品,可惜,画展的中文名看不出“师傅”的含义。

   参观时,见到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阿姨在给一群孩子们讲解,讲得很细,很有感染力。我看她的相貌,觉得是以前就听过她讲解的。果然,她自己提到,2004年在这里举办的希腊艺术展,她也做过讲解。这就证实了我的印象没错。

   记得十年前,我们始终跟着她,一直听到讲解结束,大家自发地鼓掌致谢。我根据她讲解的专业水平和与观众的互动能力,猜测她是一位老师,就询问说:“您是哪个学校的老师?”她说:“我不是老师,我原来是做房地产的,实在是喜欢艺术,就主动来做讲解员。”闻言我大吃一惊。

   昨天在讲解过程中,她对孩子们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现在生活好了,还可以有一些文化消费。参观博物馆,购买艺术品,就属于文化消费的一部分。不一定非要买那些大师的作品,太贵了,可以买现在还是美术专业学生的那些人的作品,他们在这个阶段最需要支持,再说了,说不定往后他们就成了大师呢”。我还记得十年前,她对孩子们讲如何欣赏人体美,“不要不好意思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些雕塑展现的人体线条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我认为,业余讲解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靠的是热爱。如果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不可能做不出成绩来。

   今天的《北京晚报》报道,周娅大姐要从义务讲解员岗位上退下来了,报道如下:


故宫15年志愿讲解员周娅“奉旨退休”

人气“老太”传播文化不歇脚

来源: 北京晚报     2019年01月29日        版次: 18     作者:



    京城的文博圈里有个人气志愿讲解员,虽然年已古稀,但却依然活跃在各大博物馆里。在她身后,常常跟着一大队的“同路人”,她喜欢与“同路人”们分享心得,引领大家走进博物馆的世界,感受精彩的文化之旅。她很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走进博物馆,拥有多彩人生!”

    老太太名叫周娅,是国家博物馆名誉馆员,知名志愿讲解员。17年的博物馆志愿者经历,让她成了京城文博圈里的名人。

    17年讲解的展览 涵盖中外 贯穿古今

    周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名字都叫“阳光周老师”。与网名一样,她气质优雅、和蔼可亲,微微翘起的嘴角,总会露出明媚的笑容,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她的声音更是温柔似水,绵声细语,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她喜欢自称为“老太”。

    周娅退休之前就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2002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推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契丹王朝——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华展》。可是,馆里只有4名专职讲解员,馆长朱凤瀚大胆地做出一个开行业先河的决定——向社会公开招募150名志愿讲解员。当时,周娅正处在退休失落期,便兴冲冲地去报名,成为北京的第一批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从那以后,很多博物馆都纷纷效仿,建立了志愿者的队伍。周娅也在志愿讲解员的道路上越干越带劲儿。这些年,她在国家博物馆讲过《大唐风韵》、《启蒙的艺术》,在中华世纪坛博物馆讲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从莫奈到毕加索》,在故宫博物院讲过《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哥窑瓷器展》……展览的名字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从中国的书画、瓷器、家具、民俗,到外国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玛雅文化、印加文明……周娅的讲解涵盖中外,贯穿古今。

    声情并茂的解说 让观众成了“同路人”

    正是因为志愿者对讲解工作是出于热爱,而非职业,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所付出的也是一份真真切切的感情。周娅觉得,自己的服务应该是用文物解读历史,以热爱去感染观众,以兴趣去吸引观众。有些观众平时常听那种面无表情、机械背诵的复读机式讲解,一听到周娅那种声情并茂的真情解说,便会立即被“摄了魂”去,再也不愿离开。

    “英文China大写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外国人看我们就是瓷国之人,身为瓷国之人焉能不懂瓷?那么,好吧,请跟我走进故宫陶瓷馆……”周娅的开场白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伴随着抑扬顿挫的声音,她时而伸展双臂,时而玉指轻扬,脸上的表情也随着讲解内容而不断变化。讲到精致优美的中国古代瓷器,周娅一脸陶醉;讲到巧夺天工的花丝镶嵌,周娅眼睛里都闪烁着惊羡的光芒;讲到封建统治者的专横跋扈和对百姓的残忍剥削,周娅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平。

    周娅不喜欢用“博大精深”、“美轮美奂”这种用滥了的虚词套话,她会说:“让我和你一起来发现美丽”“玉壶春瓶的造型,从小家碧玉亭亭玉立,到雍容华贵,最后变成了臃肿……”、“老太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件青铜簋的耳上,有四只动物,你找到了几只?”

    原本只给几个观众讲,讲着讲着,旁边的观众也被她生动的讲解吸引了过来。“蹭听”的观众越来越多,周娅只好找个宽敞地方让大伙儿坐下来,一口气先讲完,然后再让大家分头去看她刚才讲过的那些展品。

    出色的解说背后 蕴含丰富的知识储备

    怎么才能让观众对这些不会说话的展品产生兴趣?当然是讲出展品背后的故事。虽然博物馆都有讲解词,但周娅觉得里面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还要自己“加词儿”。这就要靠她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周娅每周都会去上国学课,学习书法、绘画,闲暇时经常去泡博物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陶瓷史、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埃及神话……展览背后的学问太大了,讲好一个展览,就要学习一部历史。周娅还四处游学,到了国外,就一头扎进博物馆里。这几年,她已经游历了埃及、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很多国家。

    周娅的讲解优雅中带着俏皮,时不时地蹦出几个“金句”,常常惹得观众开怀大笑,她也笑称自己是“毒舌”。比如:在故宫的寿宁门前讲解门口的石狮子时,周娅就引出了梁思成先生的话——“明清两代的工匠没有见过狮子,把狮子做得像叭儿狗似的。”观众们都很喜欢摸故宫的门钉,把门钉摸得锃亮,还都欢乐地说:接接福气、王气、霸气!“毒舌老太”发话了——“明清都在这里灭亡,还有晦气!”游客听了大笑而去。讲到皇帝的宝座,多少人都觊觎这个位置,周娅却告诉大伙儿——坐具中最不舒服的就是宝座,左右后背三不靠,坐在上面的皇帝要忍着,还要扮出威严状!

    周娅已经成了京城文博界的名人,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她喜欢称呼他们为“同路人”,而不愿用“粉丝”这个名字。去哪里讲解之前,周娅会在微信、微博上提前预告,就有“同路人”专程奔着她去参观展览。每次周娅讲解完毕后,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为她鼓掌,很多人与她添加微信,有些熟识的观众还会上前跟她拥抱、贴面。那一刻,周娅尽情地享受着“被别人喜欢”的幸福与快乐。

    志愿者可以退休 文化传播没有退休制

    去年年底,周娅要从故宫“奉旨退休”了——故宫有自己的制度,70岁以上志愿者全部退休。周娅在故宫当了15年的志愿讲解员,如今要脱掉志愿者的“黄马褂”,再去故宫就是一名普通观众了,她心里有种莫名的伤感和落寞。同学聚会上,70多岁的老人伤心地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酒,把同学们都吓得不轻。

    周娅把心里话写在了朋友圈里,写完之后像个孩子一样大哭一场。“尽管对退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长达十七个年头的志愿者生涯出现了断崖,心里失落呀!”她的朋友圈里立即炸开了锅,所有人都为此惋惜。“第一次听您讲是在世纪坛,克利夫兰博物馆藏,站在印象派的画作前,您好像浑身发光一样,希望您一直能讲下去!”、“非常敬仰您的学识和坦然的人生态度,而且特别羡慕您这么充沛的精力,完全没想到您的年纪已到古稀啦!您真棒!我一直是以您为榜样和目标的,为您和我自己加油!”……这条朋友圈获得了275个赞、133条评论,网友们诚恳的留言让周娅感动,也给了她力量。

    这些天,周娅也想开了,“院长也要退休的呀!再者故宫志愿者后浪推前浪,素质越来越高,都是可敬后生,老太欣慰不已。”虽然不做故宫的志愿者了,但周娅以后的生活,还是闲不住的。她已经给自己做好了安排——还可以继续博物馆方面的公益讲座,继续游学、写游学记事、作回顾,还可以通过网络继续跟“博友”们交流博物馆的那些事儿,能忙活的事情还多着呢。她说:“就算是退休了,也要在博物馆里优雅地老去。活到老学到老,拄着拐棍也要跑,老太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去年的12月26日,是周娅在故宫的最后一班岗。她选择了宁寿宫。这里是周娅2004年到故宫做志愿者的开端之地。不畏严寒,“同路人”纷纷赶来聆听她在故宫的告别讲解。

    结束了最后一次讲解,周娅在朋友圈写道:“皱纹中填充了知识,霜发披挂了阅历,行走紫禁城,呼吸着文化的和风,这是一生最充实的时光。故宫志愿者的经历是老太的骄傲!志愿者可‘奉旨退休’,文化传播没有退休制,嘿嘿,老太继续!”

    本报记者 代丽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59766.html

上一篇:路上观察----日记摘抄802(时在初一)
下一篇:我们会唱台湾歌曲,台湾朋友反而不会----驻美生活掠影11(家书摘抄)
收藏 IP: 1.202.85.*| 热度|

10 刘立 郑永军 黄仁勇 李毅伟 孙颉 梁洪泽 徐耀 朱朝东 王福涛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