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20世纪80年代影响到我的观念源泉

已有 2276 次阅读 2018-11-5 06: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20世纪80年代影响到我的观念源泉

武夷山

 

《三联生活周刊》“改革开放四十年”专刊 (2018年10月8日,总第1007期)上有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的文章《“文化热”中,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他写道:

 

1987年,我在《思想出路的三动向》一文中,讲过这三股力量。“走向未来”丛书,强调科学精神;中国文化书院,注重传统;“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注重文化关怀。所以“文化热”,包含了不同力量,以这三股力量最有代表性。

 

陈来教授说的这三股力量中,至少前两股力量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谈谈《走向未来》丛书对我的影响。

《走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时间始于1984年,终于1988年。该套丛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了外文译作和原创著作。该丛书原计划出一百种,到1988年实际共出书74种。

该丛书中我读过的有15本,篇目如下。

1984年出版: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李宝恒译

《激动人心的年代》, 李醒民 著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道.霍夫斯塔特 著 乐秀成 编译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根据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灌耕编译

《语言学与现代科学》 陈明远 编著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金观涛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刘青峰 

1985年出版:

《没有极限的增长》 朱利安.林肯.西蒙 原著 黄江南 朱嘉明 编译

《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金观涛 唐若昕 著

《第三次数学危机》 胡作立 著

《新的综合》 [美]爱德华.奥尔本.威尔逊 著 李昆峰 编译

1986年出版:

《西方的丑学》 刘东 

《画布上的创造》 戴士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 著黄晓京 彭强 译(博主注:译者之一的彭强是我研究生同班同学)

《增长、短缺与效率》 [匈]亚诺什.科内尔 著 崔之元 钱铭今译

    

     我是1985年初研究生毕业留所的,读研期间和刚留所工作那段时间是我的读书高峰期,1987年下半年我就去驻美使馆工作了,故我读的这些书都是前三年出版的。1987-1988年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篇目,我一本都没读过。

     我读过的这些书,对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观察事物的视角、了解如何进行适当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前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关于中国文化书院对我的影响。

    大约是1985年底,我发现中国文化书院第二期(1986年1月)讲习班招生的消息后,就向我当时的领导、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外情报研究部(简称“国外部”)主任梁战平研究员(后来成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提出,想去那里听课。这个讲习班是收费的。梁战平主任很开明,他并没有说 “我们是科技情报所,听那些文科的东西干啥?”之类的话,而支持我和另外四位留所的研究生同学一起去听课,讲习班费用由国外部报销。我在日记中有关于中国文化书院讲习班的点滴记载:

 

1986年1月6日

(在中国文化书院)上午,周谷城作自由发言,他的思想似乎挺新潮的。

1月7日

(在中国文化书院)陈鼓应教授即兴做了一个有趣的报告。

1月21日

    我(在国外部)做了一个报告,介绍前一阵子在中国文化书院所学到的东西,自我感觉还不错。除了国外部的员工外,XX和XXX也是热心的听众。

 

    我们修习完讲习班的课程后,梁战平主任让我们每个人在国外部全体会议上介绍一下学习心得。后来,梁战平主任对我说,“你讲得最好”。其实,不一定是我讲得最好,但我介绍得肯定最完整,因为有的同学并未出全勤,有时就溜号了,我则是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自始至终如饥似渴、聚精会神地听,笔记记了一大本。我们有幸听到了梁漱溟、季羡林、汤一介、乐黛云、周谷城、陈鼓应、旅美政治学学者邹谠(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邹鲁先生的儿子)等许多优秀学者的授课,这些讲座对我这个本科阶段为工科、研究生阶段为理科(那时候,“科技情报”属于理科专业,我们拿的是“理科硕士”学位。后来,情报学归入管理科学)但对人文社科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而言,是人文社科学术营养的大滋补。

    科技情报工作者要想做好决策支撑,亟需了解国情、世情。我们是国外部的研究人员,了解世情是我们的优势,但在了解国情方面反而相形较弱。而若不能较透彻地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怎么可能真切地了解和理解当下的国情呢?

 

    陈来先生说的第三股力量是“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我知道“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图书的形式出过6辑《文化:中国与世界》,我也可能读过其中一两辑中的个别文章,记不清了。但比较起来,这股力量对我的影响较小。2017年1月9日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曾有消息----《文化:中国与世界》出版30年座谈会举办。下面转载这则消息,供博友参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日前在京举办《文化:中国与世界》出版30年暨“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出版30年座谈会。

  2016年是三联书店《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成立30周年,也是三联书店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以来在学术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丛书之一“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创办和出版30周年。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在座谈会上表示,《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的30年努力,是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种追求。因为翻译西方著作,重新认识西方,就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更好地重新认识现代社会,从而确立中国的文化自信。

  座谈会上,《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等学者共同回顾了过去30年中国思想学术的历程,并展望了下一个30年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记者孙海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44574.html

上一篇:这位中学老校友发现了“马吉电影”和《拉贝日记》
下一篇:驻美生活掠影(4)----家书摘抄
收藏 IP: 1.202.80.*| 热度|

17 郑永军 刘玉仙 李学宽 周忠浩 朱志敏 陈楷翰 杨正瓴 刘钢 韩玉芬 汤茂林 李毅伟 刘立 任胜利 xqhuang hmaoi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