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解释一下“为什么专利不能反映创新?” 精选
2018-8-16 07:39
阅读:14895

 

解释一下“为什么专利不能反映创新?”

武夷山


2018815日的博文“专利不反映创新,那么怎么测度创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8751.html),引起了不少博友的兴趣,也招致一些误解。有些博友认为,专利肯定具有创新性啊,怎么不能反映创新呢?这里有双重误解。第一,专利需要novelty(新颖性),不一定需要innovativeness。而在中文语境下,可能把novelty也理解为创新,这就乱套了;第二,按照熊彼特的定义,innovation(创新)是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的,未达致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新材料、新市场阶段的研发成果不算创新。所以,在英文语境下,innovation往往是个狭义的概念。而在中文语境下,只要与过去的思路、做法不一样,就是“创新”,创新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是个往往被滥用的概念。滥用之后,一个好概念搞不好就变成了烂概念(从“滥”到“烂”)。千万不要拿中文语境下的“创新”与英文语境下的innovation去打笔账,纯粹浪费时间。

下面,将“Beyond Innovation”一文(http://issues.org/34-4/beyond-patents/)中关于专利的一些内容也摘译一点,这样大家就知道Funk先生的原意是什么了。

大家早就知道,多数重要创新并未申请专利,许多专利并不代表重要创新。理由有几条。第一,多数重要创新是创意的组合,其中有些创意是新颖的、可申请专利的设计,有些创意则不是。第二,对于很多种类型的创新,专利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抵消成本,于是一些公司对这类创新不申请专利。在专利分析中,那些未申请专利的创新活动自然就未被视为创新,尽管其中很多创新活动给用户带来很大效益。

比如,让我们看看《华尔街日报》推出的“10亿美元创业俱乐部”榜单。上榜的这170家新公司都被估值10亿美元以上,它们肯定是十分具有创新性的公司 。但截至2018年1月,170家公司中,拥有至少1项专利的只占41%,拥有至少10项专利的只占20%,拥有至少50项专利的只占9.4%。在专利分析中,这些专利不多的公司是被低估的,于是,专利分析对美国创新给出的总体图景是扭曲的。

经济学家最关心的是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因为生产率的长期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早就意识到,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与专利总数之间的相关性很弱。早在20世纪60年代,创新元勘(innovation studies)学者Jakob Schmookler就指出,专利是创新“活动”的较好指标,而不能反映创新活动导致的实际经济产出。他关心的是:专利能测度什么,而不是我们想用专利来测度什么。可惜,许多创新元勘学者忘记了他的告诫。

几十年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势头不减,而生产率增长却并未随之同步增长,可见专利不是测度创新的好指标。

观察一下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变化趋势图,我们甚至想提出一个假说:专利申请也许是生产率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专利阻碍了信息扩散,另一方面,专利申请分散了工程师、科学家和管理者的精力,因为专利申请过程和处理专利诉讼涉及大量的行政工作量。在美国,申请一项专利的成本约1万美元,如果将工程师、公司内部法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时间费用都打进来,则每项专利的成本可能高达5万美元。美国2015年有63万项专利申请,也就是说,专利活动的市场高达3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民用研发投资总量的一半!既然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环境规制、卫生规制、安全规制都对生产率增长有负面影响,他们为什么不认真设想一下这样一种可能性:专利申请涉及的大量事务工作分散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精力,使之不能更专注于真正的创新活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294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