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美国公立大学中的“阶梯”“实验室”和“落后者” 精选

已有 9506 次阅读 2017-7-16 07:05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公立大学中的“阶梯”“实验室”和“落后者”

武夷山

    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017年7月11日发表Dimitrios HalikiasRichard V. Reeves的文章,Ladders, labs, or laggards? Which public universities contribute most(阶梯、实验室还是落后者?哪些公立大学贡献最大)。文章用3个la开头的单词表示三类大学:为向上社会流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学(阶梯);为知识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学(实验室);在促进向上社会流动和知识创造上表现均欠佳的大学(落后者)。人们可以质问:对于表现不佳的公立大学,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公共经费加以支持。原文见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ladders-labs-or-laggards-which-public-universities-contribute-most/。

    这项研究用斯坦福大学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机会平等研究项目)所收集的税务数据来衡量流动性,用卡内基基金会的独立大学排名来确定哪些大学是“实验室”。

    遗憾的是,差学校也拿到了很多政府补贴,也吸收了不少来自富足家庭的子弟。据估计,每年约有20亿美元公共经费支持了那些来自收入处于前20%富裕家庭但在差校就读的学生。(博主:作者的言下之意,公共经费本来应该资助贫困家庭的子弟,富裕家庭的子弟就该自费读书。)而目前联邦政府基于证据的“家访”计划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经费才4亿美元左右。

    本项研究的对象是342家非使命导向(使命导向的大学指黑人院校、军事院校之类)的普通四年制公立大学。这些大学的注册学生中,三分之一来自收入处于前20%的家庭,只有8%来自收入处于末尾20%的家庭。

    Raj Chetty、John Friedman、Emmanuel Saez、Nicholas Turner和 Danny Yagan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利用了政府部门拥有的关于3000万大学生的完税数据,为全国几千所大学建立了Mobility Report Cards(流动性报告卡)。他们发现,有些大学,如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和纽约城市大学,成功地吸引了较多的低收入学生,而且他们毕业后在收入阶梯上向上攀升了。而有的公立大学的多数学生来自富裕家庭,少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经济地位亦无甚改善。   

    342所大学中,59%属于高流动性大学(大学生毕业后流动到更高的社会阶层),41%属于低流动性大学(毕业前后没有多大变化)。

    按照卡内基高等院校分类排名,研究型大学被分为R1、R2、R3三档,其指标有博士学位颁发数、科研支出总额、人均科研经费等。本研究将R1、R2档的大学归为高水平知识创造者,R3和非研究型大学归为低水平知识创造者。342所大学中,37%属于高水平者,63%属于低水平者。

    将以上数据合并,可以估计出,美国约有20%的公立大学在促进向上流动和知识创造方面做得都好,25%的公立大学二者做得都不好。

    要想知道某个大学的相关排序,可点击以下链接:

    Download the data

    Joseph Fishkin在其著作BottlenecksA New Theory of Equal Opportunity(《瓶颈:关于机会平等的新理论》,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中指出,认为只有读四年本科才有出路的看法是不对的。其他一些路径也能促进底层向上流动,比如很多社区学院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可惜它们总是被人忘却和低估。另外,学徒制计划和其他一些技能认证计划也是有助于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改变其地位的。但是,若不改变目前的高等教育资助格局,就腾不出经费来加强另外那些教育渠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66573.html

上一篇:每人写博,就如同一朵野花的开放--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77
下一篇:文章改变命运两例
收藏 IP: 219.142.240.*| 热度|

16 徐令予 尤明庆 李学宽 梁洪泽 黄永义 徐耀 魏瑞斌 史晓雷 于志强 李伟钢 崔树勋 shenlu xlsd aliala bebop advogat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