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战火之中的创新思考

已有 3337 次阅读 2016-12-4 06:42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战火之中的创新思考

■武夷山

2016年5月,英国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版了Marwa Al-Sabouni的著作The Battle for Home:The Vision of a Young Architect in Syria(《为家园而战:一位年轻叙利亚建筑师的大视野》),作者是叙利亚霍姆斯市的一位建筑学专业女博士。书的标题是双关语,一重含义是,叙利亚百姓渴求一个没有战火、和平、完整的家园;另一重含义是,作者要为自己不被业内前辈认可的建筑学理念而辩护,而奋争。

Marwa Al-Sab-ouni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攻读博士学位,非常艰难。更不用说,从她家到读书的大学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战火经常袭扰的危险区;学校的系主任等领导不认可她的学术思想,将其答辩拖了两年多;战乱中经常停电,她只好在烛光下阅读与写作;有时候,停水停电整整一周;她只能到街头文印铺去打印资料,而文印铺是靠自己的发电机支撑着的,经常又缺纸,又缺墨。种种困难都不能阻止她的学业,挡不住她的创新思考。她最终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建筑学博士学位,目前在霍姆斯市开了个私营建筑设计工作室。她还经营着世界上迄今唯一一个阿拉伯语的建筑新闻网站。

她的博士论文充分展现和利用了古人的建筑智慧,论文的主题思想是:城市的结构与功能在帮助多样化的社群和平相处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杰出的英国哲学家、美学教授Roger Scruton为本书写了“引言”,他写道:“本书感人地记载了一个个体对家园的坚守,尽管战火纷飞,尽管个人历经磨难。……该书揭示了一个美丽的灵魂,她从迷乱、可怕的战局中走向我们,带来希望的消息。”

她从17岁起研习伊斯兰建筑。那时,她遇到的建筑学教授不接受任何与其想法不一致的功能性解决方案,哪个学生想突破传统观念,他们就会让谁得个“不及格”的成绩。于是,她的同学们的应对之策是,从杂志上找一个国际著名的建筑项目,照猫画虎模仿人家的建筑物轮廓,然后根据老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搞一搞内部结构的功能设计。她总想另辟蹊径,结果比同学花了更多的时间,反而得了更低的分数。

她说,在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前,叙利亚的不同社群是由共同的生活方式团结在一起的,都比较宽容,能包容各式各样的信仰、族群起源、习俗、产品,甚至能适应各种气候和各种食物。原因之一在于叙利亚城市的建筑特点。她说,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在那个地方定居的社群的特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的建筑讲述着‘我们是谁’的故事。”比如,霍姆斯市的建筑,尤其是老城的建筑,具有一些特征——建筑高度适中,门洞低而宽敞。这些特征有利于维持合作性的社会精神,因为这样的建筑谦恭地欢迎每位访客进入其简单而温馨的内部空间,从而成为社群之间的和解工具。清真寺和教堂在雄伟壮观方面也是不分轩轾的。

老城的市场区最能说明问题。市场区狭窄的巷子里,商店和清真寺鳞次栉比,市场周围则散布着一些专业事务所和其他商店。该市建筑布局的灵魂思想在于:忙碌、活跃的商务交换皆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市场区加强了老城的微观文化,是霍姆斯市的生活大动脉。”遗憾的是,市政府官员决定要搞“现代化”,要“升级换代”,于是,推行了一些所谓的城市规划措施,推倒古建筑,盖起新大楼,甚至兴建停车场,从而割断了原来的城市动脉。这些新东西与古城之美完全不吻合。

总之,从创新的视角来看,我们确实应该关注Al-Sabouni的思路,即古为今用,从古人的智慧中导出新思维。笔者2010年8月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以不变应万变型创新》,也是强调尊重古人智慧,“回到源头”去寻求启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18542.html

上一篇:[转载]二十四节气的真实用意
下一篇:译诗一首:旅人
收藏 IP: 219.142.240.*| 热度|

12 钟炳 李竞 史晓雷 宁利中 李颖业 徐令予 徐耀 李学宽 信忠保 杨金波 张海权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