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东
当西方化学传入大清国时,我们并没有慌
2016-7-4 14:42
阅读:4759
标签:化学

中华文明身为这颗水蓝色星球上的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唯一没有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幸存者。因为我们身上具有勤劳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虽以天朝上国自居,却从不排斥任何外来文化。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使得我们的民族经过多次融合后变得更加有生命力。


直到昨天——


我似乎发现了这一切的真正根源,那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世上独一无二的


汉  字


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一种叫意音文字,另一种叫拼音文字,汉字属于前者。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成熟且代表高度文化水平的意音文字很少,只有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遗憾的是,前两种文字都已作古,唯剩下汉字依然孤独地坚挺着。


意音文字的神奇之处在于你看到眼前这个字,就能大致猜到它的意思。比如说“”,是一个人被四堵墙围在中间,多么形象的表述。再比如说“”,小篆的写法是



上面是只手,下面是块肉,以手持肉表示拥有、存在的意思。由此可见,吃货基因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已经深深地植入我们的骨髓里了。


当中间两横没了之后,“有”就成了“”,显然是没有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到了康熙年间,众学者奉旨对已有的文字进行大汇总,编撰了一部重磅之作——《康熙字典》,收录汉字多达47035个,而现在用的《新华字典》也就11000个字左右。



这么多字,怎么着也够玩个几百年了吧。但好景不长,随着1840年的一声炮响,西方列强闯入了大清国的世界。突然间,汉字遇到了很多新对手,比如说此刻眼前这位9个字母长的略显青涩的单词——


chemistry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化学的意思,拉丁文写作chemia,源自阿拉伯语中的“炼金术”。最早的中文译名“化学”见于《六合丛谈》一书,是一来华传教士所创并口授于一个叫王韬的中国人。


但真正让化学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却另有其人,这个人叫徐寿。



他在50岁前后的17年间翻译了13本书,对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早一本关于化学的中文书就是他翻译的,书名为《化学鉴原》




徐寿只是文化的传播者,汉字才是中国文明的载体。当hydrogen(氢)、oxygen(氧)这些连西方人尚且感到新颖的词汇被引进中国时,我们古老的汉字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徐寿前辈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会儿氧气不叫氧气,叫养气;氢气也不叫氢气,叫轻气。这些都是徐老前辈的独家创造,顾名即可思义。


此外,氯气以前叫做绿气,因为颜色是黄绿色的。氮气以前叫做淡气,因为它不起什么作用。


还有很多元素,徐寿巧妙取英文第一个音节进行造字,于是出现了钠、钾、钙、镍一堆新汉字。这些个字,你把《康熙字典》来回翻一百遍也找不到。你可以想象,当一个清朝的进士看到“氧、氢、氮、氯”这些字眼时,脸上是怎样一个大写的懵逼。




不过,对于化学家的造字运动有一个人很是不以为然,他声称——


中国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


说这话的人叫鲁迅,按照他的一贯文风,这显然不是什么褒义的话。迅哥觉得,中国化学家成天不好好做研究,尽整些没用玩意儿。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些“无用”的造字大大简化了化学的中文表述。如果oxygen要念做“奥克西津”的话,元素君要在15秒内背完元素周期表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元素作为现代化学的基石,徐老前辈的造字是很谨慎的。在造字的过程中,他考虑到了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加上“钅”,如“锂”、“铝”,非金属元素加上“石”,如“硼”、“矽”。


当你看到Mercury时也许没啥感觉,但如果是看到“汞”这个字,你大概能猜到它会像水一样流动吧。


所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方的元素名仅仅就是个元素名,但是在中文的元素周期表里面,氢反映了密度,氯反映了颜色,溴反映了气味,汞反映了状态。有了这些字之后,中国人对化学体系的吸收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让我们缓口气,接着看=====


如果轰轰烈烈的造字运动到此为止的话,你也许不会对化学家们的想象力有啥感觉。所以,请看下面这三个字——


氕  氘  氚



实际上,这代表氢的三种同位素,分别念作piē   dāo  chuān。一撇就是一个质子,一竖就是一个中子。能把文字造得如此出神入化,除了中国人也是没谁了。


后来,当有机化学诞生后,汉字表示变形金刚也不过如此。


比如说这个词,hydroxyl。这是个组合词,由hydrooxy两个前缀拼凑而成。如果翻译成“氢氧基”的话,那我大中华的山寨技术也太没水准了。


当造字大咖们看到西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后,立时做出一个嘴角上扬的动作,轻声一哼:还是太年轻了。哼完左手拿出一个“⺶”,右手拿出一个“巠”,于是



就这么诞生了!


既然氧和氢能组成基(-OH),那氢和硫自然就是基(-SH),氧和碳组成基(-C=O),氧和酸组成基(-COOH)……很快,有机基团大军就被一举拿下,大军主力碳氢化合物有了一个新名字。


火 + 巠 = 烃(tīng)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汉字手里的牌还有很多。后来烃类化合物玩出不饱和的新花样时,有机三兄弟应运而生,它们就是——


烷 烯 炔


这三个字生动形象地表示出三种烃类化合物中氢的个数从完备到稀缺的过程,照这样的逻辑,没有氢的纯碳还可以写成



是不是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至于一碳化合物、二碳化合物这种不入流的兵种,我汉字大军只派出天干小分队就不战而屈人之兵。试看甲醇、乙醚、丙酮,不但读着方便,逼格也不只是提升了一点点。


直到化学家们碰到了具有强烈芳香气味的benzene,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变得稍稍有意思起来。这时候,《康熙字典》中一个闲置角落已久的生僻字被拎了出来委以重任,它就是



随之而来的还有(naphthalene),(anthracene)(phenanthrene),(pyrene)等等,这些音译字共同构成了有机化学中的草头兵部队。



在草头兵队伍中,有一个字不得不提,它虽然很常见,但化学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个字就是



身为草头兵的一员,茂也是有芳香族的性质,草字头下面的戊字则代表五的意思。所以,茂就是五个碳的芳香族——环戊二烯阴离子


当国外化学家看到我们将ferrocene翻译成二茂铁的时候,大概也会流露出惊诧的表情吧。没办法,谁让咱汉字这么有内涵呢?




最后,为了体现中国化学家们的认真劲儿,请读一遍下面三个字


氨 铵 胺


这三个字,分别对应的是氨气分子(NH3)、铵根离子(NH4+)和氨基取代的有机物(R-NH2)。读音分别为ān、ǎn、àn


你读错了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浩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456098-98860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