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恒伟
灭火为什么这样难?
2020-4-23 11:43
阅读:2079
标签:保护, 盲区, 隐形, 成本

尽管在建筑中已提前配备了诸多灭火设施,然而每当火灾真正发生时,应对起来还是倍感吃力,损失程度及后果仍然难以承受,这是为什么?

1.建筑中的每一件(套)灭火设施,对于周边的可燃物而言,其保护范围都是有限的,超出此范围就有可能形成不了“保护”或者说时间上来不及。

2.单位面积内配置的灭火剂,仅设计用于扑灭或控制住较短时间内的火灾,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火势随时间的发展关系,其数量明显不足。若要通过增加单位区域内灭火剂,以满足更长时间的数量需求,鉴于初始起火点随机来自于庞大的基数,且发现并响应火情耗时长短不一,所以从成本角度看完全行不通。

3.灭火剂以及设施有限的寿命周期,导致在实战中不时“掉链子”,若要确保每一处设施都时刻完好如初,势必还要付出几倍的物力与人力成本。对消防业界而言,火灾是一种经常性事件;但相对于每一个个体,火灾又是件“稀罕物”,认识角度及站位的不同形成理解感知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常规的管理执行方式落地难。    

            image.png           

切实考虑到灭火剂在空间时间里的分布密度与流动速率,将每一处灭火设施实际具备的控制力想象成一个个的“圈”,由此所形成的整体“覆盖”能力,相比于全部需要保护的建筑空间,无疑会有不少的盲区存在,加之在突发状态下人为反应的延迟与失误,使得这些“隐形”的盲区进一步显现。倘若增添更多的灭火设施,随之而来是更多的维护工作,一昧地靠增加数量会因此陷入“死循环”,故在现有技术设施水准的基础上,灭火难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现象。       

火灾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需格外引起注意是:住宅火灾的起数仅占总数的约一半,而亡人总数竟占到了近80%,结合住宅火灾的伤亡情况以及相应灭火设施的配备使用,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盲区”的客观存在。换句话说:只有当住宅火灾的伤亡占比有所下降,至少与起数占比保持同步,或者当绝对值明显下降,才能表明“盲区”问题得到重视并开始缓解。                         

                       image.png

 以每一件灭火设施作为“原点”向外看去,似乎觉得保护范围尚可,但是如果以俯瞰的角度来观察,才会发现仍有大量的区域并不受控,“不起火时总觉得没啥问题,一旦烧起来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那么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看似海量的灭火设施实际形成的保护能力究竟如何,取决于经济性、实操性、长效性及安全性等因素,如果未从根本上去综合思考这些问题,即使投入再多,盲区却始终大量存在,灭火依旧还会那样难。

                        image.png  

消防界:7年发生9次火灾!今晨又“火”了,235名消防指战员前往扑救

靠山屯闲话:突发:安徽居民火灾亡5人伤1人

消防界:【高层火灾】这个省补贴9992万,为每户配备火灾应急器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代恒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2297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