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恒伟
并不是为了消防而消防
2019-5-5 22:04
阅读:1814
标签:反调, 刚需

曾经看到过一种观点:其大概意思是消防问题值得百倍千倍的投入,言外之意眼下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当然,这里所谓投入也应包含常规型的固定式或移动式灭火设施。通常的观念意识里,一般都会提倡和鼓励加大消防设施的投入,本文则试图唱个反调:继续加大常规设施投入意义不大。

1.建筑火灾发生概率极低,在相关设施器具有限的寿命周期内,能够实际被应用的数量相比于其基数,不过九牛一毛;

2.同样因为实际使用概率太低,能够主动进行维护保养的意识难以被驱动,常见的固定式灭火系统,其完好率客观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者说,即使真正发生火灾,这部分设施根本派不上用场,更何况这一比例并不在少数;

3.建筑空间可以算作是“海量”,由于火灾起始地点的不确定性,预设的灭火设施无法全覆盖,就算其功能尚且完好,很多时候照样是“鞭长莫及”;

4.正常情况下,专业灭火救援力量十分钟左右便可抵达火场,留给现场施展“拳脚”的时间机会并不多,实际生活中对专业救援的过度依赖,恰恰说明初期的实际控火能力及效果一般,或者理解为常规技术的表现平平。

综上所述,鉴于常规灭火器设施实际作用水平的发挥,若要建议通过增配,以应对这来去无踪的火灾,实在找不出多少像样的理由来。

                    

再以家庭火灾为例,尽管其总体财产损失在所有建筑火灾中占比并不高,而人员伤亡比例却占到了七八成,即便在这样的一种严峻的火灾形势下,绝大部分家庭依然没有配备哪怕只是一两具灭火器,难道大家真的不怕死?

那么,综合这些现象来看,只能说明一点: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常规灭火设施,对建筑初期火灾的实际控制能力,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奏效,作用发挥极其有限。消防安全无疑是一种“刚需”,但传统产品满足这一“需求”的能力有限,再进一步联系起来看,推行所谓的强制性规范也就不足为奇,若按照常理,既然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何须外部力量来予以“强制”?
  再从技术经济性角度分析,市场难以形成一种普遍的发自内心的接受与认同,因此不得不从外向内去宣传、教育与灌输,甚至于“强迫”。想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每个人都会盘算,做一件事到底值不值,性价比如何,意义有多大,最终还要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买单,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罢。

                        

起火概率低、维护保养跟不上、配置设计中不可避免的盲区、对灭火始终有所依赖,一直以来,在常规思路模式的指导下,“刚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尽管出发点没错,然而还是不妨从反向的角度去琢磨一下这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诸多现实矛盾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逻辑与关联。

说起来,真正有“准备”的灭火,都好弄,比如日常消防演练;难就难在这没“准备”的灭火。然而现实当中,遇到更多的自然都是些“没准备”的灭火:一方面是时间上“没准备”,另一方面就是空间上“没准备”,或者说根本就“没法”准备,最终体现为灭火剂无法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实现足量投送

假如就算没有这些常规的灭火设施,好像也没什么,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相较于以往,情况也未见得就会糟糕到哪里去,既如此,一昧地增配更不见得又会好到哪里去。

                              

调研分析:智慧消防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代恒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1772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