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t6j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2t6j8

博文

科研成果转化应与国际接轨

已有 3088 次阅读 2014-7-12 08:36 |个人分类:成果转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发明专利,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太阳活动, 成果转化

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到现在为止已经快满两年了,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的老大难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

若从发明专利管理部门的专利受理与转化状态看,我国的发明专利转化率低于5% ;而其他科研成果转化率也不乐观。这不!我们团队研究的“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危害区域的预测预报”的防范空间灾害办法就遇到了转化难。

先简略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这还需从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某些区域的危害说起,由于近几十年随着高新科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及高新科技配套设施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受太阳活动危害的风险逐年增加。太阳活动喷出的带电粒子若是朝向地球冲来,就会撞击地球磁场对地球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轻则部分损坏,重则全部摧毁高新科技配套设施,出现无线电通讯短暂中断、损坏卫星仪器、威胁航天员安全、导致供电系统瘫痪……。比如:1989年3月13至14日,太阳活动喷出的带电粒子冲击加拿大魁北克省供电设施,使该地电网损毁,有很多人亲眼见识了一次又一次太阳活动危害的严重后果,目睹了有些严重损失根本无法挽回。痛定思痛,人们感到研究防范该灾害办法的紧迫,因而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美国航空航天局牵头开展太阳活动研究;英国内阁办公室也发布最新《民事应急国家风险名单》,首次认定太阳风暴等严酷太空天气为国家安全威胁之一。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高度重视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造成的影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都将“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列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同时南京、云南等天文台经常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并且还将实施“夸父”计划,发射三颗卫星监测太阳活动。

在太阳活动随时都有可能造成灾害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团队用巴德膜太阳望远镜监测太阳黑子活动,当遇到太阳黑子活动出现异常,我们就电话通知事前安排在非洲和美洲的观测队员及时监测,团队给他们配有太阳活动监测仪器和通讯设备,保证了在地球的自转运动状态下,对太阳黑子活动监测的连续。如:我们研究团队在2005年1月20日7时监测到太阳黑子上出现零星白点,这种现象就是日冕喷射;紧接着又监测到黑子上出现的白色闪光,这种现象就是耀斑爆发

由于这次喷射直对着地球冲来,带电粒子抵达地球时,加拿大、阿拉斯加、北欧天空出现极光长达6小时17分;当时宇航员进入安全舱躲避;全球出现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幸好这次对地球表面的危害区域是从阿拉斯加到南极的太平洋上,只因太平洋面上没有高新科技设施,才对地球表面的高新科技设施没有造成明显的危害。﹙若有哪位老师尝试用巴德膜太阳望远镜监测太阳黑子活动,请在观测之前一定要检查巴德膜是否完好无损,因为巴德膜若有一丝微孔,即可造成眼睛永久失明!切记!切记!﹚

我们团队结合监测,研究了1851年9月1日卡林顿看到的那次太阳活动,以及从那时起到现在的太阳活动记录及对地球环境和灾害造成影响的纪录,并结合全球共享太阳活动监测网的图像数据,研究发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危害的规律,即:

日冕喷射或者耀斑爆发若单一发生,其若向地球冲来约需69个小时,撞击地球磁场只会影响到地球的外层空间,对无线电通讯、空间站的宇航员、卫星、航天器等影响严重,不会影响到地球表面,对地面的高新科技设施也不会造成严重损坏。

若是日冕喷射与耀斑爆发同时发生,即日冕喷射在前,耀斑爆发在后,耀斑爆发的带电粒子就会猛推日冕喷射的带电粒子,使其运动速度加快4倍,其若向地球冲来约需18个小时,到达地球时就会对地球当时正对着太阳一面的某一区域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团队研究出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危害区域的预测预报办法如下:

加强太阳活动监测,并在监测太阳活动时留意辨认日冕喷射与耀斑爆发是否同时发生,若同时发生它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约18个小时,如1859年9月1日卡灵顿看到的那次。这时注意它是否朝向地球冲来,并记录发生的时间。比如我国南京监测点中午12时监测到日冕喷射与耀斑爆发同时发生的剧烈活动,即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24个时区的划分,从南京所在的时区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18个时区,可预测出第二天凌晨6时抵达时区是阿拉斯加至南极,该时区的中高纬度就是带电粒子来袭区,与该时区相邻也会受影响。因阿拉斯加至

南极多数是海洋,遇此情况应提前发布常规预报。假若带电粒子抵达

的时区是城市和人口稠密区,应提前向有可能发生灾情的区域发布预警预报。

灾情即将发生区域接到预报后,当地供电部门应在带电粒子抵达地面前1小时将发电、变电、用电的闸刀全部断开,特别是我国西电东输、北电南输的远距离输电导线尽可能单根空载,因发电、变电、用电若剩一处还有闸刀连接就会烧毁配套设备,特殊用电户如医院手术室启动备用电源,但要加装密封防护。同时,我国东北、西北跨国输油﹙气﹚管道应加装焊牢接地线,借助大地是电的良导体进行防护。另外,应分段定点在管道之间相接处加装绝缘阀拦,避免管道脉冲电流的电火花危及油﹙气﹚库安全。

现在,我们团队的监测太阳活动,防范其对地球表面某一区域造成危害而归纳总结出的《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危害区域的预测预报办法》放在文件柜里已经有几年了,有人说:现在的科研成果就是这样,一年新,二年旧,三年成废纸。

国际上的科研成果又是怎样转化的呢?请看1992年,美国一个从事宇宙、天体、星球理论研究的亚伯研究团队,提出了《炸毁月球保地球》的论点,他们的新闻媒体抢着报道这项研究,很快传遍全世界。后来没有实施,是因为该研究没有实际意义。

我国的科研成果应将技术类、工程类、科学类区分开,分类采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技术类:比如医药中的新药,应按国家标准审定,不审定就会使病人丧命,出现严重医疗事故。又如水稻杂交种、玉米杂交种,应按国家标准审定,不审定就会造成粮食减产。工程类:比如公路桥,不按国家标准施工和检查验收,就会出现豆腐渣工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科学类:由于是前人未知的新解,加上我国对科学类成果的评价,往往习惯于外云亦云,一是拖的时间相当长,二是拿不出中肯的结论。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应与国际接轨,尽量做到与时俱进放开搞活。

我国的新闻媒体也应与国际接轨,对火热的科研活动多关注,多报道,多传播。改变我国当前一个科研团队就是一个“科研孤岛”的状况,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同行之间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开创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新局面,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当前,面对我国的高新科技设施随时都有可能被太阳活动冲击的威胁风险;面对我们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长期放在文件柜里睡大觉。为了改变科研成果转化难;为了科研成果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我们科研团队呼吁: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应与国际接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441-811023.html

上一篇:不要把科研挫折挂在心上
下一篇:我国探寻暗物质课题立项应谨慎
收藏 IP: 116.208.100.*| 热度|

5 杨学祥 尤明庆 葛维亚 徐向田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