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世民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孙悦团队未見超导体
2023-8-3 14:47
阅读:1907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孙悦团队未見超导体

 

都世民

 

8月3日凌晨,东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孙悦在B站发布视频称,其团队在110 K(-163.15 ℃)以下,常压观测到LK-99材料出现零电.

孙悦在视频中表示,其所在团队在110K以下,成功地观测到了零电阻,这可能是它存在超导电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但他们并没有证实发现了室温超导体。

1)观测到了零电阻与没有证实有室温超导体存在。说明什么?

2)测量方法是四引线法。

3)测试条件:电阻率测量的温度从300 K(26.85 ℃)开始降低,电流为1 mA,

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符合以往超导测量方法。未涉及凝聚态关键因素。测试中没有详细说明。不应该忽略这些因素。

4)测试结果:

源:视频截图https://bbs.hupu.com/61498294.html

5)测量过程说明:团队一共测量了六片样品,仅在一片样品中观测到了零电阻,其他样品大多数为半导体行为。此外,团队对这块观测到零电阻的样品做了迈斯纳效应测量,即完全抗磁性测量,并未观测到这一样品存在完全抗磁性。

结论:大多数样品半导体行为和无抗磁性。观测到零电阻样品不是超导?没有说明。

孙悦猜测若零电阻样品是超导造成的,其超导的组分应该还是比较低的。猜测的原因没有说明。也就是说零电阻怎么产生的?

 

“超导体根据实现温度不同,可以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低温超导材料通常需要借助-269°C(4K)的液氦来实现20 K以下的环境,来实现超导电性。但由于氦气是稀有气体,液化技术也很难,极大地限制了低温超导材料的应用,科学家始终在探索更高温度的超导体。室温超导,即在常温条件下实现的超导现象。按照室温超导,即在常温条件下实现的超导现象。按照凝聚态物理学标准,室温指300K(27℃)。日常所说的室温,范围则相对较广。凝聚态物理学标准,室温指300K(27℃)。日常所说的室温,范围则相对较广。

这一段话想说明什么呢?居然知道室温超导,即在常温条件下实现的超导现象。按照凝聚态物理学标准,如何检验这凝聚态的机理?在测试中又应该注意什么?没有说明。凝聚态材料是怎样产生室温超导?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教授刘晓兵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其团队今日利用四引线法,对此前合成的抗磁样品进行了初步的电阻测试,测试结果发现,该样品在常温到50K(-223.16℃)低温范围内,仍存在大的电阻值,测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电阻大幅度骤降或者零电阻,与“室温超导”所被期待的零电阻特性相差甚远。

这一说法是持否定态度。東南大学的结论没有明确指出上述结论。原因就在于这一个样品的零电阻。其实给出的测试结果已经表明没有电阻骤降,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不应该认为超导特性。对这一个样品的结果应该再进行分析,可能有其他原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139773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