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沸腾的时代 崩溃的气候

已有 1288 次阅读 2023-9-16 21:05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极端事件频发,成了今年天气气候的重要特征,高温热浪、暴雨飓风、旱涝急转,威胁着受灾地区民众安全,惊动了各国政府,调动了承担预警防御的各专业部门,也使协调各国行动的联合国及下属组织忙碌起来。

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3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受强风暴侵袭,持续性的强降水(雪)使加利福尼亚州遭受惨重损失,总统拜登于2023年1月9日宣布加利福尼亚州17个县进入紧急状态。

印度气象局5月下旬发布印度北部地区高温红色预警,7月中旬又发布印度东北部地区暴雨红色预警。

加拿大国家公共警报系统今年格外忙碌,这个为各类紧急事件开发的系统总是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绑定在一起,截至今年8月,共发出980个警报,绝大部分与野火、恶劣天气有关,这是近年来发布警报数量最多的年份。

进入7月中旬,持续性热浪在欧洲徘徊不退,意大利多数城市发出红色预警,一家意大利气象网站还用希腊神话为这些极端热浪命名。

中国华北地区6月至7月一直处于高温少雨状态,而7月底一场破纪录的极端暴雨过程引发了严重洪涝灾害,时隔11年,中央气象台第二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面对全球性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不断刷新的各项纪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频频发声,开始用“极端”的语言呼吁各国引起重视,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令人忧虑的气候演变态势。古特雷斯7月27日发表的声明称:“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一论断虽有些惊悚,但也有依据,2022年全球发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多地温度打破历史纪录,而今年全球又出现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6月,加上多地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种新的气候形态似已进入大众视野。

失衡的气候并未就此打住——8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进一步证实,刚刚过去的7月是自1940年以来的最热月份。根据9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发布,8月气温依然再次冲破纪录,不但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8月,与按历史排列的所有月份的平均温度相比,仍能居于第二位,仅次于今年7月,且8月气温已比工业化前的气温高出1.5℃左右,虽是短暂超越,仍需特别警惕。

由此可见,今年6月至8月,构成了有记录以来地球最热的季节周期。其他记录也不乐观,8月平均海表温度为20.98℃,创下最高纪录,而南极海冰范围则处于这个季节的历史最低水平,月度值较平均水平低12%。迄今为止,今年仍处于历史第二温暖年,只比2016年略偏低,而那一年发生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


进入9月的北半球,总算熬过了酷热的夏季,尽管热浪还不情愿退去,但终究抵挡不了多久,迟迟到来的秋雨让高温开始转向,而雨水仍不改极端特性,伴随台风侵袭,我国香港、深圳一带受到暴雨重击。

9月3日,正在遭遇严重干旱、水库干涸、限制用水的西班牙突遭暴雨袭击,河水溢出堤岸,马德里西南部的街道及一些乡村被淹没。

4日,同样是刚经历了数周热浪和火灾的希腊,一场更为强烈的暴雨诱发了中部地区异常的大范围洪涝灾害,房屋被淹没,汽车被冲走,街道变成汹涌的河流,当地损失惨重。

面对刚刚过去的北半球异常夏季,古特雷斯再次发出警告:“我们的星球刚刚经历了一个‘沸腾’的季节,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气候崩溃已经开始”,并呼吁“各国领导人必须加大力度,寻求气候解决方案。我们仍然可以避免最严重的气候混乱,一刻也不能浪费”。

从“沸腾(Boiling)”到“崩溃(Breakdown)”,危机程度又上升一个台阶。然而,人们的关注点显然不应再集中在具体事件本身,而是要整体考虑气候系统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本应偶发,频发则意味着出现了系统性异常。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诺德豪斯曾提出,正常的经济或生态等系统会从一个良好的均衡变动为失衡,当系统在各种压力下越过临界点,便会迅速发生改变,出现灾难性变化。

对于今年的气候异常,是否可以认为地球环境已在经受通过临界点的压力,这是当前人类社会已无法回避且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气象报》

二维码.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1402850.html

上一篇:太空天气雷达网如期起步
下一篇:引发巨灾的地中海飓风“丹尼尔”
收藏 IP: 223.72.121.*| 热度|

6 杨正瓴 檀成龙 尤明庆 张学文 贾玉玺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