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初
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何谓“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2021-1-10 10:04
阅读:6483

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何谓“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的含义是:道,是万物之中的“灵魂”,但极不易被人们所认识、所适用。《汉字源流字典》对“奥”的本义释为“祭拜室内西南角的神灵”。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的含义是:有的人,顺应“道”,对他们来说,“道”就是真正能够带给他们益处的“宝用之物”;有的人,不顺应“道”,对他们来说,“道”是他们所占有的但并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的“保有之物”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含义是:人们为什么不放弃“不善”(即,不顺应“道”)呢?这就如同人们不愿意放弃“美言”和“美行”是一样的道理。“美言”可换来他人的尊重,“美行”可见重于他人,但这些都和“不善”一样只是“保有之物”,而不是“宝用之物”。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的含义是:对于尊贵的人物而言,即使“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庄重仪礼,也只是“保有之物”,只有顺应“道”才是真正的“宝用之物”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的含义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把顺应“道”作为“宝用之物”?与其说,顺应“道”就能够求什么得什么;还不如说,顺应“道”就可以避免诸多可能出现的过错。这才是人们把顺应“道”作为“宝用之物”的根本原因

本章的哲学意涵“道”是万物之中的“灵魂”。认识“道”,就是要学会顺应“道”、遵循“道”。只有这样,“道”才能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其益处。如果把“道”仅仅当作一个“占有物”的话,那么,“道”对他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的。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即使有隆重的仪仗,也不如以道治国获得的民众尊崇追随。自古以来,尊崇“道”的人,与其说是为了求得什么,不如说是可以避免走入歧途而导致罪责。所以,顺应“道”最为值得尊崇的行为。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6651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