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初
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何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2020-7-15 13:27
阅读:5182

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何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的含义是:车辆行驶得当,就不会出现明显的辙迹。随后各句“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句式相同,所表达的意义也相近。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含义是:“圣人”往往以无形的机制纠正人们的不理性行为,因而就不会出现太多的“非理性之人”和“非理性之事”。换言之,若是刻意去纠正反倒容易出现更多的“非理性之人”和“非理性之事”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句的含义是: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的人的有效做法(亦即,对于“无形而有效机制”的掌握),可作为不善于这些的人可借鉴的经验;不善于这些的人的一些无效方法,亦可作为其他人的反面经验。不借鉴正反经验,就难以有效地践行“道”。

本章的哲学意涵系统以稳态为根本。那么,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这一“稳态”根本呢?社会系统之中,应当有通过无形而有效的机制(包括纠错机制),使万众皆有其理性的行为方式,万物皆有其理性的处置方式。这就可从多方面去顺应自然规律(“袭明”)。理性者、不理性者经验的相互借鉴,使得不理性行为方式不断加以修正,逐步归于理性,这也是社会系统实现“稳态根本”的重要途径。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4214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