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文从来世所稀,千锤百炼制金衣。
浮华心乱薄撒种,当是收时空手归[1]。
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还存在选题不当和指导不当等问题。本文从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张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讨论了毕业论文写作如何运用经济学研究的发现和证实的两个过程,特别强调了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八个问题或规则。
一、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要求,提出要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从事经济理论研究、教学、制定政策和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的人才。同时,几乎在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中,也都提出要在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或培养具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政策分析、设计解决问题方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怎么样才能实现使学生具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呢?除了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授过程中领会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外,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这两年教育部和学校也都提供资助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写文献综述,而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是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北京高校非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对毕业论文提出三个评价基元。第一评价基元,是评价选题质量,要求选题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选题要能够解决本专业的某个理论、方法或应用研究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第二评价基元,是评价综合运用知识、文献、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评价基元,是评价论文或设计项目在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对毕业论选题提出了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论证充分、论据确凿和逻辑性的要求,对论文的写作和文献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现行科学论文标准的要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会面临接受领导和客户交给的工作委托,撰写调研报告、写计划书和专题研究报告等。所有这些委托都向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挑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应当给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或科研创新项目活动就是这种重要的给予之一。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是直接尝试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更是直接尝试锻炼和展现自己科学素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学生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也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在检查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语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判断有误,把写教科书的选题、写文献综述的选题、把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选题,都作为合格甚至优秀的选题批准开题,甚至成绩也评为优秀;一些评语不能判断毕业论文在立论、分析、写作和文献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评语抽象笼统,优缺点缺位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存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也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严重。这些都反映了教师本身有待于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管理层有待改善对论文评阅环节的控制。当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挑战时,实际上也折射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培养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整体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师阅读和评论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是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责任所必需之外,还有两个有利于教师的“利己主义”理由:一是,检查和锻炼、提高我们自己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阅学生论文中所得到提高的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学术批评与讨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门委托的各种评阅工作。二是,学生选题的多样性、资料和证明的方式多样性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指导和评阅学生的论文实际也是我们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和好机会。
二、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以研究问题为导向
经济学本质上是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问题”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诸如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或差距,绩效与标准或目标的差距,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传统理论与新观点的矛盾,以及情况的突然变化等等。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经济学毕业论文或研究项目的进行,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不同于经济学方法论(Economic methodology )。经济学方法论是指对经济学研究一般途径的研究,譬如对经济学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的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侧重于推理和证实过程;它的主干课程除了经济学方法论外,包括哲学方法、逻辑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以及经济思想史等课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包括:各种回归分析、数理分析、运筹研究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文献综述、数据收集。研究方法论侧重信息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侧重新知识的产生,即侧重知识的创新。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主干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等。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经济研究过程中需要推理,同时研究方法也是推进经济学方法得到发展的手段。
我校经济类、工商类的专业本科生在通识基础课中有数学、哲学和经济思想史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有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的课程;但是,在最新的经济学专业课程目录中,不仅没有经济学方法论和写作的课程,更没有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课程。整个教学体系中,只有偏重“知”的训练的课堂教学,没有“行”的校外实践训练。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受过理论和技术的训练,但是由于没有受过研究方法的训练,因而在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概念能力和运用经济学工具的能力。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研究方面,存在诸如选题范围大而不当、选题脱离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能力、概念不清晰和逻辑冲突、重要文献没有阅读、文献综述繁杂不得要领、研究目标不清晰和主次不分、研究程序混乱等等。原因之一,是在本科阶段没有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课程,教师本身也缺乏这种训练或自我训练,这从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论优缺点不到位、表扬过头,缺点没发现等等,都可以看出来。
经济学研究问题有两个过程:发现过程和证实过程。
所谓发现过程是指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选择的过程。发现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判断和形成新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认为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也是决策性的科学,也就是说,作为应用性和决策性专业,经济学研究必须发现问题、分析和寻找问题的原因,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选择。在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就不可能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找不到问题的原因,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经济学毕业论文就是经济研究的具体实践,因此,经济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从原则上说,凡是不涉及问题而以教科书的方式、文献综述的方式、只说优点的方式提交的论文,都是不及格的论文。
所谓证实过程,即辨别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性或可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确定的可靠的知识做基础、大家认同的研究程序和综合能力。证实是指,用可检验的证据或方法、以及逻辑推理对问题的存在、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的证实,以及对方案实施后果的证实或预测。这里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所谓可靠的知识是指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而不是私人知识(Private knowledge)。私人知识是个人通过感觉、直觉、经验和启示(领悟)得到的由我们自己接受的、不能向别人证明和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典型的如“上帝在我心中”。公共知识是可以通过逻辑和证据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私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需要的条件是:知识可以被证据支持,获得证据的方法可以被证明、再造。证据可以是可观察的数量证据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包括数据、数据分析、演义和归纳,逻辑推理可以用于不可观察的事物的可靠性的建立。
第二、演绎逻辑是从一般前提到结果或结论的推理过程。演绎逻辑过程依赖一些前提或假定,依赖对概念、变量和参数的解释或预测,然后通过推理产生预期结果。而演绎逻辑推理依赖的前提或假设来自归纳,归纳逻辑是从特殊的事实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在经济研究中运用统计分析得到结论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归纳逻辑推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本身的特征提醒我们注意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寻找理论问题时,尤其是理论的结论时,关注它的前提或假设是否与事实不符、是否本身有逻辑问题;二是建立自己的推理时,前提或假设是否站得住脚。他人理论的前提和自己理论的前提、概念、命题或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这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四种检验:检验这些前提、概念、结论是否与常规知识一致(一致性检验),不符则难以被公认;检验这些前提、概念、结论是否有逻辑错误(逻辑相干检验);检验这些前提、概念、结论是否被清晰定义还是秣陵两可(清晰检验);检验这些前提、概念、结论是否可应用(实用性检验)。这些检验是对知识是否具有可靠性的检验。
第三、上述关于经济问题的基本研究规范提醒我们,我们写作毕业论文时,很有可能会受到自己个人体验和利益的影响,可能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可能会对别人的观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此,我们写作论文时,要尽力避免个人知识的主观性,避免“一厢情愿”,要考虑逻辑,要善于站在对方反驳自己的立场上思考自己的观点和逻辑。
第四、综合能力是指在各种概念、事实、前人的研究、同一问题众多因素中进行选择、综合的能力,通过综合扩展知识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综合就是创新。综合能力一方面依赖学生所接受的经济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基础训练,另一方面就是依赖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经济学研究不是偶然发现(Accidental discovery)过程,因此,毕业论文写作能否做出创新或写出新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论文写作必须是有计划设计和有管理的组织过程。
三、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规范
根据对历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所得之观察,经济学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需要关注。
第一、确定研究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和热情。研究的范围和对象首先应当来自我们对某一问题的兴趣。兴趣来自平常对某些问题的特别关注。例如,有位硕士研究生同学在农村参加过支教,支教时就对所在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感兴趣并做了大量调查,设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时就确定了农民收入问题。
第二、确定可研究问题。兴趣虽然是热情的动力,但是兴趣涉及的研究范围可能太大,譬如有些同学喜欢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于是把这一理论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结果不得要领,变成了抄袭教科书。确定兴趣以后,一定要把兴趣涉及到的范围缩小到“可研究问题(Researchable problem)”上来。可研究的问题是指具体的问题,是指研究者的知识信息量所能承受的问题。范围很大而由单个研究者难以完成的问题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疑难问题(Problematic situation)”。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时一定要把“疑难问题”分割为给定研究资源条件下的“可研究的问题”。毕业论文写作时,要考虑的资源条件包括:论文起始时间规定,字数规定,知识储备和工具掌握的程度,阅读文献的规模、人员和资金支持等等。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规定5000字左右,这个规定本身就是考虑了不要求本科生去写特别大的“疑难问题”,考虑了本科生的知识和工具运用训练水平不可能完成较大范围的问题研究,考虑了本科生临毕业期间面临的其它问题,同时也提醒要写精练的文字。简言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定要写具体的“小”题目,写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所谓“小”是指能够在概念、问题、原因、数据检验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能够得到准确界定的题目。譬如毕业论文《校园水果商的垄断市场分析》,把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缩小至垄断市场理论,运用垄断市场理论分析高校校园只有一个水果商的市场的垄断来源、垄断效应并做出预测。这个选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校园水果市场数据来源和分析都在作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可研究的问题。又如04级经济学学年论文《从X-非效率看我校教学楼电力资源浪费现象》,把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组织理论压缩到“X非效率”一个问题点上,并把它用来分析我校教学楼电力资源浪费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分析上;作者自己设计了调查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调查,选题和数据来源、原因和对策分析都做到了可控性、可检验性和可行性。这两个选题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依赖自己的调查和数据收集,避免了抄袭。
第三、确定问题所属性质是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产业专题,还是对策性的,以便确定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当问题归属的性质不同时,所使用的工具是不同的。属于基础理论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演绎和归纳的组合。演绎要确保前提或假设的真实和推理完整,才能使推理和结论可信。归纳如果依赖于统计学,则需要足够证明问题的数据或掌握统计检验的基本手段。经济学常常要用经济模型来研究和预测问题。对一篇五千字的本科生论文来说,不太可能用到复杂的模型,但是对于建立模型的基本要求还是应当有个基本了解,尤其是对于需要完成3万字或之上论文的研究生来说,更需要了解建立模型的基本要求。经济学建立的模型的主要目的检验和预测经济关系的作用,解释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经济学建立的主要是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是具有特定目的的模型,其类型细分为计量经济模型、最优化模型或模拟模型等。我们只有对所研究的对象了解时,才能正确选择适合我们目的之模型及其工具。
第四、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目标之间构建桥梁。对于问题的原因,如同上述,一样需要去发现能够证明原因的数据和逻辑结构。问题选择的越具体或越小、越单一,原因越好寻找;而原因寻找的越多,挖掘的越深,论文也就越有深度。可以说,对问题原因分析的层次性、多样性、证明的充分性,是论文深度与否的重要指标。当你对同样一个问题,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原因时,你的论文就具有了新意或创新。
第五、确定研究目标。目标是论文要建立的新标准或要达到的目的。当论文研究的问题确立后,目标就在其中了。建立了可研究问题,目标就是与之对称的。上面那个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为题的毕业论文,里面没有提出或发现可研究问题,因此论文最后没有要建立的目标,自然就变成了抄写教科书。问题本身是目标设置的理由,对问题及其原因的证明就是对目标是否合理的证明。因此,设计问题时就要同时设计目标,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在数量上、逻辑上都保持一致。
第六、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手段。
手段是指解决问题原因的手段。手段属于对策性研究,可以包含在目标中。之所以单独列出手段问题,是因为在检查毕业论文中可以发现很多论文设计的解决问题之手段与问题是不对称的。所谓不对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问题归问题,手段归手段,手段解决的问题不是论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问题是“头痛”,手段是“脚药”。这样一来,论文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论文目的没有达到,论文是否能及格也就成了问题。二是,数量上不一致,譬如论文对问题的原因挖掘了五个,而解决原因的手段只有3个。三是,有的论文提出了问题的原因但在对策分析中把对它的解决途径给漏掉了。保持手段与问题之间的对称性,也是论文设计完整与否的重要指标。
第七、论文的结构或布局。上述所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现状、原因、目标和手段,就构成了论文的基本分析和研究程序,简言之,就是:问题—原因—对策。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来说,问题—原因—对策这个三段式包含了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和规范方法运用的基本程式。
第八、文献运用规范问题。文献运用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论文的体例规范对文献的要求。这一点学校教务处已下发了《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当你需要投稿时还应参考所投刊物的特别要求,故不赘述。另一个是文献评述规范,需要特别强调:
文献评论的目的有三:一是,使研究者自己和读者了解前人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与自己目前研究的联系。二是,避免无根据的研究和过度重复别人的研究,以便确定新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数据来源。三是,找到前人未研究或研究失败之处,为自己的创新研究提供思路。
文献评论要围绕自己设计的问题、目标、概念或方法进行。由于文献总量以指数方式增长,任何疑难问题的文献都是汗牛充栋,因此阅读文献重点要放在重要的文献和当前出版的重要杂志和出版物上。对重要文献和重要杂志的阅读会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文献评论只对以前的文献思路做综合或概括,不要进行繁琐解释;重点要围绕问题,评论以前文献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读者能概要理解以前的文献与自己研究的关系,理解自己的创新或新意。
阅读他人的文献,一定要注明文献出处。很多学生不愿意引用他人的文献,以为若如此则自己的论文就无新意。有三个原因要求我们引用了他人的文献就必须给出文献的出处:一是,引用他人的文献、引用的质量和水平是自己能力的体现,而且是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供证明,这是“利己主义”的要求。二是,尊重和致谢他人对你的贡献,这是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要求。三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方便,告诉他们研究这类问题,可以参考哪些文献,这也是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要求。
参考文献:
1、Edwards, Clark.“The Potential for Economics Research.”AgriculturalEconomics Resarch.30(1978):29-35.
2、Johnson, Glenn L.“Philosophic Foundations: Problems, Knowledge, and Solution.”European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1976):226.
——.ResearchMethodology for Economists: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Publishing Co. 1986.
3、Ladd, George W. “Value Judgments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ly Supported Research.”Souther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5(1983):1-7.
4、Marshall, Alfred.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Eighth Edition. London:Macmillan&.Co.,Ltd.,1964.
5、(美)D.埃斯里奇著、朱刚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美]高山晟(Akira Takayama)著、刘振亚译: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美]Jr. B. 罗伯特、R.F.赫伯特著、杨玉生张凤林译:经济理论方法史(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英]M.布劳格著、黎明星等译: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编:北京高校非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方案(试行)[R],载于:把目光瞄准21世纪-1998年北京高校教学状况巡览[R],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
10、胡文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模式改革研究[Z],中国国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立项并结项项目, 2006年11月—2007年7月。
11、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改革要点[Z],2007年4月。
12、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2007年4月30日)[Z]。
13、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2004年11月)[Z]。
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qikan&EncodingName&Gid=1510100646
[1]和葛鸦儿《怀良人》韵: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葛鸦儿,唐朝女诗人。生卒年与生平不详。《全唐诗》801卷收录其诗三首:《怀良人》和《会仙诗二首》。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