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
【少堂志林(1260)】天空已有翅膀的痕迹,因为我已飞过(之二)——文抄:知乎之某中职语文教师的语文味教学法论文
2020-6-17 19:50
阅读:3969

今天在知乎网读到一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写的教学论文《语文味教学法在中职散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位老师对语文味教学法的理解是比较不错的。作为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见到自己辛苦数十年研究出来的东西,被一些不认识的教师喜爱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不免心生些许感慨与欣慰。这感慨与欣慰,可以用悲观与乐观不分轩轾的“曲已终,人未散”来表达,也可以用乐观成分重一些的“曲未终,人未散”来表达。但实话实说,现在学习、运用语文味教学法的语文教师到处都是,可以说“哪里有语文教师,哪里就有语文味教学”,因此见到这类论文或教学案例,内心早已没有了惊喜,亦无波澜。兹将这篇论文全文照录如下:


语文味教学法在中职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约稿小编  wx:book3299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以掌握职业技能为目标、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学生而言,给他们讲授“没用”的文章修辞、层次、中心思想,已非常缺乏吸引力。 2014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以“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模式的“语文味教学法”。这一范式提出以后,发展渐趋成熟,在一线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下面,笔者以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谈谈中职散文教学中语文味教学法的运用。 


一、散文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是教学的基本点和中心点   


散文教学的内容,涉及景物的描写、人物的活动、场景的刻画等。这些内容对语言综合表达的艺术性要求很高。所以,语文味教学法非常注重学习和品味散文的语言,也就是说,“要抱着课文的语言打滚儿”。   


比较,是分析理解语言简单高效又有趣味性的途径和方法。《世间最美的坟墓》文本只有两个自然段。但仔细阅读会发现,这么短小的篇幅里,描写托尔斯泰墓外观的句子却反复出现。   


(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比较这些句子,会发现它们反复在表达几个相同的意思。(见表1)   


托尔斯泰墓,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土丘,可供描写的外在之物并不多。也正因描写对象本身的单一,作者在语言上就需要变换不同的表达方式:直接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使得描写对象更加丰满。   


文章散文语言的这种丰富、变换、多样,正是身处读图时代、语言表达匮乏的中职学生最好的学习样本。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效仿文章,就一个具体的物象展开五句话以上的描写练习,体会将文字进行不同组合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二、理解和把握文章,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所谓文章,是指行文章法,即行文的结构和脉络。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本文是一篇游记,只有两个自然段。由于托尔斯泰墓异乎寻常的朴素,只是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土丘,所以,茨威格没有遵循一般游记的移步换景、空间顺序的写法,而是采用定点观看、夹叙夹议的方式布置全文。   


第一自然段,主要叙写瞻仰托尔斯泰墓的感受,并交代坟墓的由来。第二自然段,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进一步的描写,赞颂托尔斯泰的朴素,抒发自己的敬意。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和对比穿插于全文布局之中。凡此种种,都紧扣主旨,为证实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这一中心服务。理解、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读懂散文。 


三、文学的感悟和欣赏,是教学的美点


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是要有充分的情感投入。《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家茨威格1928年在俄国旅行时写下来的。作者游历历史悠久、疆域广大、文明昌盛的俄国,目之所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不可胜数。然而作者却在开篇直抒胸臆:“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再没有比……更……更……”这一组话语迅速把读者引入到对托尔斯泰墓“宏伟”和“感人”的想象中。   


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墓纪念碑式的朴素,加之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三个豪华伟人墓的对比,更加凸显出托尔斯泰墓给人的震撼力。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9岁,他继承遗产,成为拥有1470俄亩土地和330个男农奴的大地主。约30年后,他凭借自己的文学天才又将资产翻了两倍。他的身体罕见的坚实、灵敏、健康。这样一个集身份、地位、财富、成就、声誉、健康、天分于一身的人,却把人生看得十分透彻。他说,“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他则是无关紧要的。”(《战争与和平》) 这样,我们就更加能认识到“情”之一字在全文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进一步领会文中“最美”“更宏伟”“更感人”“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等语句的文学魅力。   


四、文化的熏陶和增值,是教学的亮点 


文本题目“坟墓”是以往的教材鲜有涉及的,也是能迅速吸引爱看《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主题小说和电影的中职学生的教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盗墓类影视剧被搬上了荧幕。 人类对于生死的执念,产生了墓葬文化。而墓穴为世人保存了历史,连接起了现在和过去,是我们认识历史、感悟人性、理解生活的很好的载体,并且,它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


当笔者在百度上输入“坟墓”二字时,跳出来的是“坟墓风水”“坟墓宝地形状”“坟墓样式”。这也恰恰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对坟墓的关注热点所在。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法,“墓”即“慕”,是“孝子所思慕之处”。也就是说,墓虽是为死人修的,却是活人“思慕”的表现。中国人一方面避讳言死,另一方面,又极其注重对死者的纪念。讲究“入土为安”“深埋厚藏”“慎终追远”,有“厚葬”之风。中国重生轻死的文化传统也使得学生缺乏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死亡教育的机会。也正因如此,借助《世间最美的坟墓》文本,以托尔斯泰对待死亡和墓葬的态度为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死亡观,意义重大。学生学习墓葬文化,懂得生死意义,就会尊重生命价值,就能维护生命尊严,进而提高生命质量。   


语文学科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人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它不仅反映现实,也展示历史,始终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特质,这些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语文教学的任务,除教给学生知识,还有更重要的育人目标——提高精神境界。在语文味教学法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围绕“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有效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注重“生命体验”和“精神文明”。这样的语文教学,應该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发布于 2019-11-18)


(文献来源:知乎网 https://www.zhihu.com/search?q=%E7%A8%8B%E5%B0%91%E5%A0%82&utm_content=search_history&type=content 



2020/06/1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少堂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382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