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
【少堂志林(1116)】序《语文味35年100 件大事——语文味史记大略》
2018-12-22 23:18
阅读:2210

序《语文味35年100 件大事——语文味史记大略》

 

 

我在2018年12月7日举行的语文味工作室结题会上,推出了语文味工作室成立(2011年)七年来的42件大事,倍受与会者关注。这些关注促使我又想进一步,拟出这篇《语文味年谱大事记》。


《语文味年谱大事记》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文味潜(前)研究阶段,二是语文味显研究阶段。


所谓潜(前)研究,是指我1983念大学毕业后开始,到1999年我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为止的16年间,那些当时虽然不是为了语文味,但与后来的语文味理论要素、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没有这些研究就没有后来的语文味,即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研究,以及一些对语文味理论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及关键时间。这些研究以及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时间,表面看上去和语文味理论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深刻关联。


所谓显研究,是指我1999年到深圳市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至2019年上半年我退休这20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


真了解或真懂语文味理论的人知道,语文味理论是“学问生命化”或“生命学问化”的结晶与标本。


真了解或真懂语文味理论的人也知道,我和中国当代语文界其他学者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别的学者,其学问也可能做得不错,但他们的学问是学问,他们的人生是人生,二者是分开的,或者说是可以分开的(虽然有的学者的学问与其人生二者之间也许可能有点儿关系,但关系很浅,浅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我的语文味理论和我的人生历程之间的关系,既深远又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味理论史和我的精神生命史同构,语文味史就是我的精神生命史,或者说我的精神生命史就是一部语文味史,二者之间是互濡、互渗、互鉴、互释、互为表里的关系。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早期(1983年大学毕业以前)的特殊经历,都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论产生重大的、深刻的、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我的语文味理论的人生底座而且其中的许多经历和生命体验(包括负面的经历和生命体验)都正向地积极地转化为我的语文味理论的内在构成要素。比如我的语文味教学公开课和其他名师的公开课不同。其他名师的公开课的主题通常就是课文的主题,而我的语文味公开课都在课文主题之上、之外,生发出了一个新的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不止与课文思想内容、课文主题有关,也与我的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有关(有时还与学生的生命体验有关),是课文主题和教学主体的生命历程、生命体验“打碎”“糅合”之后产生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因此我的语文味公开课的教学主题,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我的语文味公开课,通常出现的是诸如对不朽的向往,对亲情与爱情的歌颂,对人格平等、尊重、诚实、信任与真善美的呼唤等等之类教学主题,而且这些教学主题在我的公开课教学实践中反复出现。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早期,极端缺少与渴望这些东西,因此我对语文教学文本中潜在的、别人(包括作者)看不出来的这些因素,很敏感,常常就能从文本中见人(包括作者)之所未见,发人(包括作者)之所未发。这就是我常常说、反复说,要真正理解我的语文味理论,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文”“知人论课”,即只有研究、理解了我的这些早期经历和生命体验,知道文、课背后的故事(我的语文味公开课之所以耐听,之所以被不少语文教师怀念,关键的一点是,我讲的语文味公开课,其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揉进了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才能真正读懂我的语文味理论,真正听懂我的语文味公开课,否则你懂的都是浮在表面的一些东西的原因。在中国当代语文界,学问具有这样特点的学者,如果还有第二个,你找一个出来给我看看,找出来了,我请你吃大排档哈哈!


以上所阐释的,不仅是语文味理论的最大特点之所在,也是语文味理论最大贡献之所在——由于语文味理论的诞生,中国语文教学理论分为语文味教学理论之前(再现性教学理论)与之后(表现性教学理论)。


考古学把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考古发掘时,挖到生土才算结束;把人类活动形成的土层叫熟土。用考古学的术语来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早期即1983年大学毕业前的特殊经历,不是语文味理论形成的“生土”,而是“熟土”,要研究清楚语文味理论必须要研究这个“熟土”;而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至1999年底我通过应聘考试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这16年间,我那些当时虽不是有意识地为语文味进行,但对日后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深远影响,并且深刻地决定了日后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之“文化语文”精神面貌的一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是语文味理论形成的“熟土”之上的“热土”层面。


由于语文味理论史与我的精神生命史二者之间“纠缠如毒蛇”,是同生、同构、互濡、互渗、互鉴、互释、共进、互为表里的关系,因此语文味理论的历史也就绝不止是30年,甚至也不止是35年。如果要写成一部《语文味传》,大约的确可以1983年大学毕业为分界线,把这个历史分为《语文味前传》与《语文味后传》两部分。具体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到1983年大学毕业前的青年早期的特殊经历,是今日语文味理论面貌之人生底座,属于《语文味前传》的范畴。就《语文味前传》而言,2008年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有过一些颇有分量的生动回忆与叙述。更详细的叙述,需要半部自传性文字才能讲清大概,只能有待来日。而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迄今这35年,属于《语文味后传》的范畴。这个后传,也可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3年大学毕业开始,至1999年我通过招聘考试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为止的16年中,我那些当时虽不是有意识地为语文味进行,但对日后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深远影响,并且深刻地决定了日后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之“文化语文”精神面貌的一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是今日语文味面貌之理论底座。第二个时期是1999年我通过招聘考试来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到我明年上半年退休的这20年。这是直接进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20年,是语文味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烈烈燎原的20年。我从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就冒着巨大压力与风险,几乎平均每年都要主讲一次全市性大型的语文味公开课,这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坚实的实践底座


百度潜科学词条说,所谓潜科学,是指孕育中的科学,是“科学胚胎”“科学幼芽”。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学说的产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酝酿、孕育和发展的过程,都有一段潜在期或孕育期。每一门科学在创建初期,往往以学者头脑中的思想火花、瞬时灵感和想像等形式出现,经过不断筛选、雕琢、组合,向某些难点发起集中思维攻势,终于形成一股定向的思维潜流,推动其跨入科学理论之列。这类似胚胎的个体发育过程。如果把已经成熟并被社会承认的科学称为“显科学”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尚未成熟,还处于幼芽阶段的科学则可称为“潜科学”。


根据潜科学理论,《语文味后传》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所谓语文味的潜(前)研究,也就是那些当时虽然不是为了语文味,但与后来的语文味理论要素、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没有这些研究就没有后来的语文味的那些研究,以及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论的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及关键时间。这些关键研究、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时间,表面看上去和后来的语文味理论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有深刻关联。语文味的潜(前)研究阶段是从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文化学、教育学研究开始,至1999年我来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直接思考研究语文味时才结束。语文味的潜(前)研究是语文味成长史的暗线


《语文味后传》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重点是语文味的显研究,是指我1999年到深圳市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至2019年上半年我退休这20年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这是语文味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从星星之火到烈烈燎原的20年。语文味的显研究是语文味成长史的明线



综上所述,如果说,从1999至今这20年,是语文味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从星星之火到烈烈燎原的20年,是语文味从不是一门学问到逐渐演变成语文界的一门显学的20年,那么,我1983年大学毕业以前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特殊经历,以及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淬炼锻造而成的,我的坚毅顽强、百折不挠、心无旁骛、执著专注、激情浇铸的个性与意志品质,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与性格底座;而我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至1999年来深圳市做语文教研员为止的这16年间的文化学、教育学研究,虽然当时不是为了语文味,但日后的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被学术界称为“文化语文”,或者说“文化语文”成为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标志性符号,与这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有深刻关联,甚至完全、绝对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就没有今天的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因此这些研究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深刻的理论底座;当然更不用多说,我从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就冒着巨大压力与风险,几乎平均每年都要主讲一次全市性大型的语文味公开课,这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坚实的实践底座。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语文味理论,就矗立于这三个坚实的底座之上。







有鉴于此,这篇《语文味35年100 件大事——语文味史记大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文味潜(前)研究阶段(1983年-1999年),二是语文味显研究阶段(1999年到深圳做中学语文教研员迄今)。35年,大约是一代半人的时间。在这个相当漫长的岁月中,与语文味理论有直接、间接的关联,对语文味理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的事情有很多, 由于受到标题100件大事的限制,未能一一收录进来。也有一些曾经发生了的,对后来的语文味有影响的事情,由于时间的久远,我可能是暂时忘记了它们。不过正如箴言所云,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一切都不会成为过去,而当一切都将成为过去的时候你得到了什么?

2018/12/22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19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少堂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530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