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090)】《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文章梁青之《“人间语文”的孕育与萌发》

已有 2809 次阅读 2018-10-22 19:08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堂按:


我是滋养茁壮苗禾的壤土

我是开出别样花朵的园田

学我者生

鉴我者生

匠心长歌

绕梁不绝

忘羡一曲远

人散曲不终




【少堂志林(1090)】“人间语文”的孕育与萌发

——我的“语文纠缠”之回顾与展望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8年第10期封面人物文章原稿)




 


(本封面人物照片从《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微信公众号复制,复制后不够清晰。高清像素照片请见《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微信公众号,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mYkTMp689HYx-LMe5BQpQA


 

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受“量子纠缠”概念启发,发明了一个新词“语文纠缠”,以此来概括他所创立的语文味教学理论的基本特点。笔者亦用“语文纠缠”概念作为本文的副标题的核心词语,来概括我和语文二十年的深度、深情、深厚、深切的交集,同时展望我今后的语文人生。我过去的这二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如果说前十年是我独自一人的半蒙昧行走,那么后十年,则毫无疑问地是我的生命被呼唤、被激活、被感召、被引领的结伴同行的美好时光。

 

 

上篇:繁花落尽君辞去——和“语文味”携手同行

 

(一)因为一个人——程少堂

1998年,我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成为广州培正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工作第一年我就非常投入,也因此在教学上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同行的肯定。当时的我,对当时这样一种状态还是满足的。

直到2006年秋天。

有一天,备课组一位资深老教师推荐我看一份某市高考模拟考作文的评语,他不是推荐我看作文,而是看作文的评语,我一看,完全被吸引住了。那绝不是我所看惯的没有温度的冷血评语,那是充满生命张力、拥有深厚学养的一位长者对小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温情絮语,真诚、率性又幽默,其中既有热情的鼓励,更有善意的指正。通过文字,我领略到的是这位师者儒雅的风度、平等的胸怀和学术的姿态。看看评者何人——程少堂。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我的读后感,那只能是:震撼。此前我从没见过也从不知道,作文评语竟可以写得如此富有生命质感。叹服的同时,我在深深自省。

一年后,200711月,我们学校准备迎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评估专家组中有一位特别的重量级人物,他正是中语界的先锋派领军人物、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这可真是机缘巧合。也是从那时起,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真正走进我的语文视野,或者说,走进我的教学生命。也从此,改变了我的语文教学观。

但凡和程少堂先生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少堂先生是个目标极高远,意志极坚定,毅力极顽强,思想极先锋,治学极严谨,性格极倔强,为人极率真的学者。有一线名师在报刊发表文章,评价他有魏晋风度,具诗人气质,我深以为然。对少堂先生的这些印象,大抵是自我2011年进入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之后,特别是2014年盛夏在他的引领之下写作《语文味教学法》的那令人毕生难忘的一个多月里,所强烈感受到的。

那一个多月对我来说,是不停读书、不停思考、不停写作的几十天,是精神极度紧张的、心力高度集中的几十天,是眼界和思维不断打开的几十天,是灵感与火花不时迸发的几十天,是常常茫然无措踌躇焦虑又每每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几十天,是时而饱受折磨与煎熬又时而倍受鼓舞与鞭策的几十天。总之,我这几十天,是生命非常充盈饱满、学术品质日渐养成的几十天。

按照少堂先生的要求,一个多月,要写出高质量的两万字,真是颇有点难度的。不过我一直坚信这位语文味的主人凭借他执著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引领我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他强大的头脑强大的内心强大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让我克服自身学术的缺陷和惰性,排除周遭的种种困难,带我冲破暗夜看到黎明。

这一个多月里,工作之余,我第一时间就是上工作室的QQ群,阅读海量信息。据我的不完全统计,这一个多月里,先生在QQ群发布的留言竟达数十万言,可以编成一本小书了(我已帮助先生整理编辑出《程少堂工作室谈话录》一书)。先生的留言信息量极大,涉及面甚广,有时谈的是对语文味教学思想理念的新解,有时则是针对某一章节写作的有感而发,有时谈的是学术科研的共性问题,有时提供的又是参考文献甚或励志文字乃至视频材料。按照先生的指引,我阅读了几乎他开列的所有参考文献。我边阅读边思考,边联系边研究,同时特别注意做好文献摘录和思考笔记的工作。我明白,先生这个时候提供、推荐的文献资料一定是对写作极有帮助的。

这一个多月的写作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考验。短短几十天里,少堂先生给了我压力,更给了我推力、引力、助力、动力,他所做的一切让我初尝到做学问的一点滋味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认识少堂先生,如果没有邂逅语文味,如果没有进入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如果没有参与撰写《语文味教学法》,我极可能就错过了这份难得的珍贵的学术训练,甚至也许我的一生永远都不会再次拥有这样的机会。

在这一个多月里,我通过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的QQ群沐浴着学术赐予我的光辉和力量,我从少堂先生那里学做学问学做人。我懂得,真正的恩师益友就应像少堂先生这样:他用开放的心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同弟子们分享,很多文字堪称“语文味语录”;他对弟子们日常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从严要求,严到每一处细节,他对写作中出现的大至理论认识的偏差、思路架构的混乱,小到遣词造句的粗糙、标点符号的误用等种种问题,或提出尖锐的批评,或给予善意的指正,很多时候甚至以躬身示范的方式开启大家的思维;更难得的是,他为了让弟子们更快的提高、更好的成长,会把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挂到群里集思广益,让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切磋。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一个多月里,先生每天都在和弟子们并肩作战,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他自己要撰写总论部分的十几万字,还要随时指导弟子,应答互动,更有时至深夜一两点,他依然守在线上,凌晨五六点就又在群里发布信息了。如此这番殷殷教诲,无他,都是为了让我们养成一种学术人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成为并成全更好的自己。明白理解了先生的这份良苦用心,就不仅不会嗔怪埋怨反感他的“铁面无私”毫不留情,相反,会觉得他的急躁是那么可爱,他的直率坦荡是那么可贵,他的执著一念一往无前的坚定是那么可敬、可叹。所有这一切都是让我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受益终生的宝藏,是我人生中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说到这里,我眼前竟不知不觉浮现出了孔子诲人不倦、劳碌奔波的万世师表的影像。几千年前的大圣人孔子流传给后人的,是他不朽的儒家思想和智慧,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感谢少堂先生,是他带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他让我的生命充满斑斓色彩。因为少堂先生,我在用另一种方式生活,所以,我的人生诗篇有了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充实,错落有致。

 

(二)因为一堂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20024月,也就是在语文味教学理念正式提出一年之后,少堂先生的大型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横空出世,一举轰动了中语界——这是发现语文新大陆的第一课。

一线教师和业内著名学者,都不约而同用巨大来形容这堂《荷花淀》课的深远影响。成都七中母红梅老师在网上发表文章评价说:程老师这堂课以理性为壤,诗性为天,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更是把这堂课的教学实录放在其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的第一篇,并对这堂课给出了极高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教出版社,20067月版,第24页)

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重新观照语文味的这一发轫之作《荷花淀》,依然能强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和摄人心魄的震撼之魅。可以说,《荷花淀》一课几乎蕴含着语文味全部重要思想与理念的萌芽;或者说,《荷花淀》是印证语文味教学思想理论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实践,它一举挣脱了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锁链,是语文味的第一代表课,是语文新大陆的震撼发现,是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的奠基之作。我们有理由有信心认为,少堂先生的《荷花淀》将成为后人不断追赶却无法复制甚至恐怕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先生的这一经典代表课,让我开始学会用美学和哲学的眼光看待语文、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自我,真可谓振聋发聩、刻骨铭心的一课。

少堂先生历来推崇齐白石大师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语文味是少堂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核心,也是我的语文教学理想。今后,我将继续跟随少堂先生,对“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语文味理论做进一步探索,也将努力尝试在此基础之上做一点自己的研究,希望能走出自己的一点“思想”。

 

 

下篇:绿草垂杨引征路——从君之“语文味”到我之“人间语文”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古老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教了二十年语文的我,也会常想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问自己:为什么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至今和语文依然相看两不厌呢?我的答案是:因为语文和人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人为本的语文,好比一个有趣的灵魂,内涵丰富,意味无穷,雅俗同体,俯仰生姿。可以说,语文是人间的。由此,我尝试提出人间语文一说。

 

(一)人间语文概念的初步定义

百度说,人间,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古代华夏把神称为神人、仙称为仙人、佛称为佛人,天上地下,有这些人的地方即为人间。可见,人间的主体是人,人间就是有人存在的大千世界。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划分,人类需求是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两个层次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后三个层次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作为锻造完整人格和丰满灵魂的载体,就应该同时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借鉴语文味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我把人间语文初步定义为:

人间语文,是以汉语言自身规律为教学逻辑起点,以教材文本为教学依托,以现实生活为教学源头活水,以主体生命为教学创生资源,以道德人性为教学价值取向,以艺术境界为教学审美追求,以俗世社会为教学情感介质,以优雅人格为教学终极关怀,联结语言与思维、文章与文学、历史与文化、古今与未来,打通自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世界与人心的,教学视野有广度、教学积淀有厚度、教学思维有深度、教学境界有高度、教学情感有温度、教学主体有态度的一种语文教学理念。

 

(二)人间语文的基本要素

上述人间语文的定义包含了八个基本要素:语文是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语文是人性的,也是艺术的;语文是立足俗世的,也应该是指向优雅的;语文是感性的,也是学术的。下面撮其要简述之。

1.语文是生活的。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的,生活如海,语文如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语文是生活的,所以她应该是活泼泼的。生活赋予了语文的人间烟火气,也同时赋予了语文的意义和价值。试想,一堂语文课如果跳脱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果丧失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和意趣,将会多么干枯乏味。翻看语文课本,哪篇课文与生活无关?课堂里哪个语文活动不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缩影?课文文本既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又是活动设计的依据,而文本又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可见,语文是无法抽离生活而真空存在的。

人间语文强调,语文从生活中来,取之于生活,终究还要回到生活中去,用之于生活,以此来完成她的一个使命循环。语文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了人间烟火气,她在与师生、读者经历了一场共舞之后,最终还是要以新的姿态回到人间的。

2.语文是生命的。

语文离不开人,离不开生命,没有人、没有生命的语文将枯竭。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汉语本身就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自身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汉语言自身的规律。第二,语文的文本是作家用生命写就的,而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因此,语文一定是有生命的。第三,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师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果教学过程中个体生命不在场,语文必死。

人间语文要求满足每个生命体被尊重的需要。新课标之所以非常强调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生活轨迹都不同,每个个体的生命样态都不同,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其感受、解读也就不同。也因此语文可以常读常新,常教常新。这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今天我们的语文课还停留在文本讲了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这样的认知层面,那么教师无非只是充当一具用另一种方式告知学生的传声筒罢了。身为语文教师要深刻明白,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己首先要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渗透其中,唯有如此,才可能有新的独特的发现,也才可能唤醒、激发、引领学生将各自的生命体验渗透文本,从而形成富有生命力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唯有渗透了不同生命个体体验的文本,才可能不断被开发,不断获得新生,或者说,主体生命本身就是语文的一种创生资源。其实,这也是一个语文从生命中来、又回归生命的完整过程。

3.语文是人性的。

富有生命质感的语文,却并不一定都适合进入语文课堂。人活世间,必然带有人自身的属性。人间语文认为,语文既以人为本,就要以人性为本。然而,在我们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复杂的人本属性里,一定存在着正负两极能量,也就是说,其中一定闪耀着世间真善美的人性光辉,也一定暴露着世间假恶丑的人性弱点。面对人性的弱点,语文内在的道德使命感就要站出来加以劝诱、引导、矫正。

语文课堂时常会遭遇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的交锋,饱尝人心之慈悲与人心之冷漠的纠结,这些交锋和纠结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需要我们从中作出判断和取舍。当发现学生内心的假恶丑蠢蠢欲动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语文道德人性的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适时感化,随机点化,对其心灵施予积极、健康的影响,唤醒学生内心真善美的因子,激发其内心的正向能量,去之迷惑,使之觉悟并向善,从而发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人性之于人的意义。换言之,人间语文引导学生立人心,做人事,说人话,写人文。

4.语文是艺术的。

人间语文主张语文教学要艺术化。语文如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她还应该高于生活。第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把生活的原貌完整复制到课堂,必须经过一番精心的筛选和加工处理,就像花匠修剪枝条花叶一样;第二,如上所述,语文肩负着教育的使命,我们不能恣意挥洒生命的全部,应该把生活中最有意义和最具价值的一面剪辑下来,带进课堂,教给学生,这就宛如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要把生活中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世间人,供其欣赏品鉴。所谓语文高于生活,高就高在,语文较之于生活,更美,更典型,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

艺术之美,美在和谐,美在生长。当我们怀着打造一件艺术品的心来打造一堂语文课的时候,既要做到教学内容是美的,也要做到教学形式是美的,同时还要求教学内容(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等要素)与教学形式(方式、方法、结构、环境等要素)之间的相和相长,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语文生态场。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指栖息地。现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也就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这一现代意义看,语文应是生态的。语文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呈现着生命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这里说的生命个体包括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环境是说教学的时间、空间等。再追溯到生态的传统意义,它是指美好的姿态、生动的意态。美好而生动的语文课,这难道不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彼岸吗?今天人们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事物,如美的、和谐的,等等。当语文诸要素都能健康生长、和谐发展、融合共处时,语文生态场就形成了,语文的艺术化就凸显了。

5.语文是俗世的。

我们是凡夫俗子,双脚踏在滚滚红尘之上,存在生活于现世而不可脱离。因此,人间语文首先要观照的是世俗人的现世,包括人在俗世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内含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精神世界主要指人的超越物质层面的更高意义的心理需求、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简单来说,人间语文既要观照世俗人一般的“有用”的日常交际,满足世俗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功名物质需求;更要观照世俗人对“无用”的人文思想的高扬,应答世俗人对真善美、自由、平等、和平等人文精神的热切呼唤。

在人间语文的概念里,教材的现实意义、教学主体的自我价值、现实品格和人文关怀得到了充分彰显。语文要照进俗世,照进人心;悲悯俗世,悲悯人心;净化俗世,净化人心。语文,是站在俗世的此岸,深情眺望着理想的彼岸。

6.语文是优雅的。

说语文是优雅的,多少带有一些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优雅,是人间语文终极关怀的彼岸。几年前,笔者曾在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中学名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班结业报告会上提出“优雅语文”。

优雅语文,是师生在语文教学被艺术化的过程中精神层面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从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蕴中陶冶、萃取、生发的。优雅,既是笔者从自我个性特质出发表达的对语文教学境界的审美追求,更是基于汉语言文字及汉民族的整体特点而提出的,它不仅同时观照着语文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观照着整个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

首先,从汉语特点看,汉语从构字(如书法艺术)、遣词(如成语)、造句(如对联、诗词)到谋篇(如文章体式、结构、布局),都讲究优雅;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也都讲究优雅(如耐心地聆听、温和地述说、体贴地解读、优美地表达)。纵观汉语自古以来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美学始终息息相通,二者本质是优雅的,文学史上真正有品位的豪放派,本质上也是优雅的另一种表现。第二,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不能割断它同哲学、文化之间天然的血脉联系,而中西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教育的本质从古至今也一直倡导、崇尚优雅。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是对个人的优雅规范;孔子后来进一步创新,提出了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的主张,则是对社会的优雅规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是也。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其旨亦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有文化、讲文明的人。可见优雅就是文明,优雅就是教养。优雅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可以说,优雅语文同汉语言特点、汉民族传统精神与现代教育息息相通,它是回应优雅教育的现代呼唤的产物。

7.语文是感性的,也是学术的。

人间语文在具备语文的感性这一基本特点之外,还倡导语文教育教学的适度学术化,即把语文的教与学当成学问来研究,最终实现教学主体(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术化成长。

努力臻于语文教学的民族化、科学化、艺术化、生活化、学术化及其统一,以及“语文人间化”与“人间语文化”及其统一之境,促进师生和谐共享、携手共创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师生)向真善美之“天人合一”式的共融、共进(共同发展),是人间语文的最高目标。

 

(三)人间语文是实践语文味教学思想的一种方式

在历经十多年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后,我提出“人间语文”一说。人间语文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点深受语文味教学思想的启发,并与之一脉相承。人间语文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今天还只是一粒新萌发的种子,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期待这颗种子长成大树的一天。

 

※※※※※※※※※※※※※※※※

 

文章最后,还要感谢我在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培训班的两位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一位是理论导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教研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一位是实践导师,正高级教师、广州市第七中学教导处主任邵长思老师。此外还有: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部主任、正高级教师谭健文老师,院长助理陈平老师,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组长李伟文老师,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余伟老师和刘莺老师,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闫国建老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语文科组长、特级教师刘虹老师,广州名师、广东仲元中学语文科组长程茂华老师,广州名师、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组长刘文岩老师等,我的成长道路上有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15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42288.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089)】语文味工作室梁青之“人间语文”闪亮登场
下一篇:【少堂志林(1092)】特别纪念
收藏 IP: 113.91.148.*|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