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程
青山遮不住
2018-3-13 10:07
阅读:3369
标签:赣州, 客家, 辛弃疾, 梅岭, 红色文化

1.jpg

1  

       那夜飞机降落太晚,我们一行四人,来到这郁孤台下,沿宋代城墙小走了一段,只看清近处城内有座客家大院,青砖白墙高耸,如堡垒一样森严。门外有棵阔叶桉树,树干笔直,挂着大红灯笼。而远处城外的河山,被飘着小雨的夜幕,包裹地严严实实。

       终于熬到天亮,急急忙忙起身,一个人再来登郁孤台,才终于看真切了。对岸青山叠出,脚下大河奔流,城墙起伏蜿蜒,林中莺啼鸟鸣。这是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香樟树正散发奇特味道,有暮春时节清风,有落花时节微雨,有辛弃疾一模一样的景致。

       这样的景致里,会使人意气风发,心旌摇曳。“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景致里,更叫人活泼自信,热情洋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景致里,还让人誓志追求,废寝忘食。“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辛弃疾当年,登上郁孤台时,却见家国无望,山河破碎,南宋朝廷,早已习惯偏安。郁孤台下河山,竟成烽火前哨。让他无限伤感,写下了这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

       两条长长的巨龙,一条源于南岭,称为章江,一条出自武夷,称为贡水。自南自东,分别流出大山,在此汇成赣水,然后滔滔向北。赣字真是奇妙,也左边是章,右边有贡,恰如上北下南,看一幅江西地图。直到扫过全境,才发现点晴之笔,竟在这一二百米。

       城墙高大巍峨,由南宋的方砖砌成,坚毅中透着辛酸。如同八百年前,黑云压城,山河蒙难。又如同八十年前,日寇犯境,中原沦陷。这座位于南方腹地的城市,再次成为烽火前哨。铁血的见证,是这座精致小院,两层小楼。抗战期间,赣南行署就设在此,郁孤台和八镜台之间。

       回望中国历史,赣南,这个远离长江,又远离珠江的盆地,多次成为民族的庇荫地。每当中原战乱,或外族入侵,华夏的基业,只剩下半壁时,南方或西部,这些四面环山,江河纵横的盆地,就成为民族的避难地,保存下文明基因。赣南、湘南、皖南、关中、汉中、四川,概莫能外。

       铁门内这个小院,蒋经国先生住过六年,有一棵白玉兰,是他亲手栽种的。作为赣南行署专员,他查烟禁赌,整理吏治,发展经济,兴办教育,和卢作孚治理的北碚一样,成为抗战的模范地区。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章亚若小姐的悲情故事,是非曲直,后人评说。

3

       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中国尚存不多的宋代城墙,从东门到西门,长3.6公里,高7米,垛口完好,墙体坚固。八镜台,是唯一残存的城楼,高3层,27.8米。站在楼上,可眺章江、贡水入赣,烟波浩渺,隽永悠长。走下高楼,来到江边,但见古榕成荫,气势磅礴。

       在南宋乾道年间,东、西、南门之外,分别架起三座浮桥,跨越章江、贡水。如今只有东门外的贡水浮桥,被完整保留下来。800年的老桥,依旧每天闭合过人,按时切断通航。浮桥长400米,由117只木船,缆绳相连而成,被誉为赣州一绝,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在桥上川流不息,带动浮桥上下颠簸,有些荡秋千的感觉。扶手牵绳上,有人在风干鱼片,让河岸飘着一股,浓浓的鱼腥味。而往中间,河水渐深,就有游泳爱好者,从浮桥跳下,远去江河漂流,出贡水,过八镜台,入赣江。江面漩涡很多,水中潜藏凶险。

       站在浮桥上,我眺望江面,因为我知道,沿赣江向北,就是惶恐滩了。和三峡夔门的滟滪堆一样,虽阻碍行船,却也为江河贯穿的盆地,加上一道保护锁。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曾以此为障,抗击过蒙元。“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jpg

4

       三座浮桥,通往不同方向,记载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这个汉族的特殊族群,从西晋五胡乱华开始,为躲避战乱,从华夏民族起源地,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向南迁徙,有平民,也有世族,进入江西腹地。而赣州更被称为,客家“摇篮”和“大本营”,人口占总人口的95%。

       迁徙的路线,起初经淮河入长江,在鄱阳湖一带形成聚集,然后溯赣江而上,直到进入赣南盆地,才终于找到了一处,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能躲避战乱,又未经开发的地方落脚。他们耕耘、种植、收获,休养生息,逐步壮大,才形成一个全新的,称为“客家”的族群。

       历经几个世纪,人口繁衍增加,赣南盆地已不堪重负,又迫使他们,继续沿江上溯。从贡水进入福建长汀,沿章江进入广东梅县。这才有了当今,以南岭为中心,覆盖赣南、粤东、闽西,面积超过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五千万的聚居区,雄踞在中国东南。

       因此八镜台下,耸立着一尊,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青铜铸造,高5米,直径4.1米,重达8吨。在南京铸造完成,随即沿迁徙路线,逆长江向西,过九江入鄱阳湖,溯赣江到赣南,过惶恐等十八滩,于2014年8月,运抵赣州,在章江、贡水入赣处,龟尾角公园安放。

5

       这棵参天的大榕树,既是客家迁徙的终点,又是继续开拓的出发地。沿贡水上溯,路过红色瑞金,翻有3800级台阶的闽赣古道,进入汀江,那里是闽西客家的聚居区。而沿章江向西,过大余县进入南岭,穿越这道长江、珠江的分水岭,进入梅江,那里是粤东客家的集中地。

       大余县,古称大庾县,因南岭五岭之一的大庾岭而得名。1957年,为方便读写,民政部更改有生僻字的县名。江西这里,也将大庾县改成大余县,鄱阳县改成波阳县,而大庾岭和鄱阳湖不变,真是滑稽。2003年,鄱阳县改回原名,恢复了与鄱阳湖的关系。而大余县,却60年不改。

       或许是大庾岭不太出名,而它的另一个称谓,却尽人皆知,那就是梅岭。大余县城南15公里,就进入南岭,一条南下广东的路,称梅岭古道,由唐朝宰相张九龄主持开凿,因路边广植梅花而得名。才有了大梅关、小梅关、梅岭、梅江、梅县,使汉文化的诗意,经由这条道路,一直传到闽粤。

       还不止这些。1934年,在赣南、闽西的中央红军,失败后被迫长征。留下老弱病残,入闽粤赣边境打游击。陈毅因为负伤,被党留下,作为最高指挥官,竟也遭遇敌人搜山,躲在草丛20多天,留下一组绝命诗,就是著名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6

       当时陈毅,以为即将蒙难,却意外发生了西安事变,国共签署联合抗日声明,才让困在梅岭的陈毅,大难不死,重新集结队伍,北上东进,抗日图强,这就是后来的新四军。应该说,是这一片山,漫山遍野的梅林,和漫山遍野的翠竹,成就了一支英雄的队伍。

       大余县北六公里,我们登上海拔近千米的丫山,放眼望去,满山翠竹,绵延三万多亩。春分时节,幼笋破土,有的刚露出头,有的一尺来高,有的接近参天,一株株健壮挺拔,阳光下绿意盎然。清风吹过,竹涛阵阵,露出红色杜鹃,星星点点,像红军战士的血,浸透了这片土地。

       而山下,大余县城,明朝称南安府。有太守杜宝,女儿丽娘待嫁。春日午后,丽娘春睡,梦见书生柳梦梅,两人恋爱婚好。梦破后,丽娘得相思病,在自画自像中死去。而柳梦梅确有其人,见此画像,惊为天人,供奉画像,与之对谈。招来香魂,他们恋爱。开棺复活,拜堂成婚。

       江西人汤显祖,将老家听来的故事,写成昆曲《牡丹亭》,在中国家喻户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似传唱赣州的山,赣州的水,赣州的历史积淀,赣州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宝库,中华传统的精神富矿,将永远流传,且历久弥新!

3.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姚远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27666-11036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