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留京还是去外省,地域问题究竟是多大的问题? 精选

已有 24485 次阅读 2015-2-26 18: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活, 事业, 工作, 西部, 地域

  几年前我初离开京城之时,知道此事的朋友,外在表现出的本能反应都很一致:痛心疾首,愕然加沉痛。

   朋友的反应如此。不熟悉的人,圈内人容易产生两种印象:第一,此人混得太惨,竟沦落潦倒至此田地!第二,此人实在够二的!圈外人则会有逻辑上难通之惑。

   总之,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京城就是好!

   可是,如果你问他们,京城为什么好,好在哪?却都说不出所以然。只有恩师说了两点具体的:1. 那些地方上的单位都没买电子数据库,下不到文献;2. 地方单位压力太小,风气也不好,去了以后会失去进取心,整天吃喝玩乐,直接养老状态了。

   如今调动已经好几年了。就说点个人的体会。

   作为实用主义者,先说最实在的。在我的西部家乡,像我这样的小人物也算引进人才,住房、安家费、职称这些都是起码的配置。假如有生活情趣的话,完全可以在远郊区买栋小别墅,再买辆好点的小车,进入养老状态。

   事业上,不会出现经费中断的情况。我搞纯理论,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实验设备,也不用太多经费就可以维持科研。也没出现下不到论文的问题。压力确实小,生存压力基本为零。年度考核轻松合格。我这人不太擅长配合上级工作,所以如今能自由自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感觉挺不错。我并没有因为轻松而消沉,反而恰恰因为没有压力,对工作的兴趣与日俱增,每天读书写作,乐此不疲,常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呆到很晚。此外,只要有一定的学问和成果,就会受到肯定和尊重,不论从事文科还是理科,理论还是工程。

   对于有些人,比如我,个人的成就实在与身处的单位档次无关。可能是因为性格比较独立吧。自小在西部山城长大,从乡镇小学读到县城中学,学业和眼界并未受丝毫影响。高考很成功,且英语单科居全校新生入学成绩之首。后来在中国顶级学术机构求学十余年,却反而无任何突出表现。

   另外,我实在是太爱这块黄土地,太爱这八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了!这里没有雾霾。三月就已温暖,但在盛夏的晚上也会凉风习习。这里是美丽的,有巍峨的高山,有碧水如玉的黄河,有广袤的林场和草原,有秋波婉转的风情女郎。我们的新校区离省城50公里,离县城15公里,周围村落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春夏之际,校园里鸟语花香,草木生荫,天高云淡,远山雪峰隐约可见。校门口一个“结庐书店”,里面有很多中华书局版的古籍。置身于此,心情就豁然开朗,有世外出尘之感。

黄河积石峡(2014年8月) 

   我时常驱车去县城,然后独自在老街上漫步,感受慢节奏的生活。这是个农业县,街上很多经营农具农机的商铺。很多老者戴着石头镜,坐在街边晒太阳,悠闲地谈今论古。县城紧邻一片著名的风景区,原始森林绵延几十公里,名胜古刹点缀其中,山水十分秀丽可观。街上的人谁也想不到,有一个博士学者在这老城的老街上斯人独徘徊,他的脑际萦绕着一些前沿问题,他会回到小屋里写一些文章,与美国的、欧洲的、世界各地的洋人学者们一起探讨这些学术问题

   任何事情有优点也有缺点。西部地区的一个突出缺点是各级行政管理水平都比较僵化低效,官僚气重。我所在的省城,交通成为混沌,基本瘫痪。好在我躲进校园成一统。

   另外一个缺点,随着我个人的成长,越来越凸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平台问题。青年教师普遍课时压力较大,而且急功近利,沉不下心。几年下来,所谓的“学科带头人”,根本就是个孤家寡人。团队发展为零。研究生生源的匮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个人精力有限,而写作十分费时,很多想法都没有时间实施细化。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虚无缥缈的“地域原因”。地域本不是问题,而是人的心理在作祟。西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可能确实不利于某些产业,但对学术发展并不存在实质制约。只是大家都觉得西部不好,没人肯来建设,西部就真的不好了。有时候,从众是被迫的,无可奈何,只能被裹挟。打个比方,我喜欢开手动挡车,但大家都喜欢自动挡车,逼得我也只好买自动挡车。因为,一则是厂家逐渐不出产手动款了;二则是假如换车,手动车会很难出手。

   继我之后,又来了两个比较优秀的博士,我们专业的力量一下子增强了不少。有趣的是,他们俩来了以后,不约而同告诉我:原本不敢来这种地方,是看到蔡老师在这里,才下定决心的。可见榜样的力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870354.html

上一篇:基于Leader-Follower模式的动态网络系统能控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一篇论文也没有,为什么能不断获得纵向基金和人才称号
收藏 IP: 60.165.47.*| 热度|

60 陈楷翰 谢力 张明 刘淼 周健 王海辉 陈儒军 蔡小宁 刘波 王宇 高建国 张江敏 赵美娣 罗帆 王志凯 张彦虎 李建国 胡俊 黄永义 郑新奇 胡业生 张海权 康建 曹裕波 夏少波 许培扬 刘建彬 王善勇 王春艳 唐凌峰 徐锋 彭真明 王琛 陈钢 刘伟 陈浩 陈齐风 刘立 林怀俊 刘波 王志杰 陈沐 万超 侯沉 李向群 胡方云 王洪涛 杨威嘉 杨正瓴 jxg912 wgq3867 bridgeneer shenlu htli biofans icgwang micalhe wujiandongde yewen copi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