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论文修改稿为什么被追加了新审稿人 精选

已有 20883 次阅读 2019-12-25 17:1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在论文的投稿过程中,有时候,稿件按审稿意见修改之后,重新送审,审回以后发现追加了新审稿人,以前没打过交道,审稿人变多了。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常规原因,是之前的审稿人的评审意见相左,既有非常正面的,也有比较负面的,编辑无所适从,所以需要求助于更多专家来加以仲裁。因为新审稿人能看到以前的全部审稿记录,所以虽然是半途加入,审起来工作比起原始审稿还是轻松些。

   但这只是常规原因。从编辑的角度,本文重点探讨非常规的情形。

   非常规的情形,往往主要是因为审稿人的不靠谱,个别也有编辑不够靠谱的情况。

   划水的审稿人,现实中很常见。作者在投稿过程中,也会经常见到。不痛不痒,似是而非的几句审稿意见,就是出自划水审稿人。特别是有的审稿人一下子推荐五六篇甚至更多自己的大作,这种的审稿意见可想而知有多少学术公信力?一般SCI期刊要求收集2个审稿人的意见,就可作出决议。经过漫长的等候,终于收集到2份审稿意见,可是却有一份是划水的,基本没有参考价值。编辑只得叫声苦!这时候如果马上再补充一个审稿人再做决议,作者在前端并不会知晓。但这么做既存在代价,也存在风险,代价就是本轮评审周期立马延长一倍,漫长的等候又会继续。风险就是,我只需要补充1个审稿人,但不知道该发出多少邀请为好。假如只邀请1个,很可能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时间成本又会加大。假如一下子邀请几个,也可能几个人都答应审稿,导致审稿人过多。编辑好难啊!这时候比较理性的抉择可能就是先做出初步决议,让作者先修改。等作者修改完,重新投稿以后,搭新一轮评审的车,顺便再追加审稿人。这样,理论上不会增加时间成本。

失联的审稿人,也有不少。例如,虽然期刊规定2份审稿意见即可做出决议,但编辑个人习惯集齐3份审稿意见。3能形成投票多数嘛。可是,约定的审稿期限到了,有一个审稿人却失联了。任编辑部给他发公函,任编辑给他发私信,就是没反应。顿时,编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好难啊!继续等候吧,还真不知道明天和他突然提交审稿意见哪一个会先到来。如果左等右等还是等不来这份失联的审稿意见,怎么办?这会有无限增加时间成本的风险。当机立断立马补充一个审稿人,审稿周期则会立刻翻番;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失联的人可能又重新冒出,导致审稿人过多。(审稿人过多,也不好。一则审稿意见相互抵牾的可能性增大;二则浪费宝贵的审稿资源。)同样,先做个初步决议,让作者修改,腾出手来慢慢补充审稿人,是个理性抉择。

编辑存心拒稿,这种情况也会有。有时候,编辑本人就是看不上某篇稿件,可是审稿人偏偏都说好。编辑骑虎难下,无奈只好实行借刀杀人之计。每轮都追加新审稿人,就是不给你过。作者每次修改完,经过漫长等待,会收到一份审稿意见,然后周而复始…其他的审稿人早都同意录用啦。这么下去,最后会是两个结局,要么经过残酷的修改之后,论文质量明显提升,编辑回心转意;要么迟早会遇到一个心领神会编辑用意的审稿人,终于拒稿了断,世界从此安静。

有朋友指出:“编辑看不上某篇稿件,何不直接拒掉?”。以论文题材不符为由拒,常常比较牵强。遇到不依不饶的作者,投诉起来会有麻烦。稿件不送审直接秒拒,需要给出合情合理的意见,这相当于编辑要亲自审稿。有些编辑比较懒,不愿意这么干,宁可推给审稿人。

真正有担当的负责的学术编辑可以杜绝最后一种情况,但无法避免前几种情况的发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211457.html

上一篇:3个期刊的影响因子预估
下一篇:HINDAWI的平台机构信息统计很不错
收藏 IP: 120.7.226.*| 热度|

26 吴斌 郑永军 杨正瓴 王从彦 刘良桂 檀成龙 杨小军 王立新 王善勇 郑强 姬扬 郭维 武夷山 李晓姣 李东风 马军 鲍鹏 张忆文 孟佳 刘永和 熊建华 秦承志 张晓斌 彭真明 王俊杰 雷宏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