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他为什么搞起科研那么勤奋那么拼? 精选

已有 23550 次阅读 2019-3-27 07:1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很多年以前,我曾经代表师兄弟请教过导师:“您为什么搞起科研那么勤奋那么拼?”导师是组里最勤奋的人,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忙忙碌碌。他笑笑说:“因为我实在也没别的事儿可干。”

  在学生时代,科研带给我的大多是困难、挫折和畏惧。那时候总渴望外出逛逛,或者看看闲书,每天工作时间也都不太长。但是我毕业以后,自己当了老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地也变成一个勤奋的人。我时常在实验室泡到夜里十一点,还舍不得离去。有时离家开车去单位,还会有一丝兴奋。

  我比我的研究生勤奋多了。但是我并不苛责他们,不要求他们和我一样勤奋。因为年逾不惑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勤奋那么拼。

  实际上,搞科研,是容易带给人乐趣的职业。但往往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此处试总结如下:1.心态轻松,心中没有压力没有包袱,失败的风险和损失不大。2. 没有太多的过程监督、干涉和限制。3. 会者不忙,知道怎么制定计划安排时间完成任务,目标不太大,挫折感少。4. 能获得成功的收益,比如荣誉。5. 能体会到行为上的美感。无论玄思、清谈、阅读,还是文字上的雕琢,都能带给人学术的快感。6. 作息时间比较自由,累了就可以休息。

  学校对科研不考核,只奖励。这样以来,静下心搞搞科研,就仿佛业余爱好一样,让人如醉如痴,悠然自得,欲罢不能。我导师想必也一直是这种状态,因为他经常说“要用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做学问”。

  但是学生很难达到老师的状态。1. 学生的工作,有导师进行过程监督和干涉;2. 学生没有掌握科研技能,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需克服的困难太多。3. 学生有限时毕业的压力。

  同样的道理,不能苛求员工和经理一样敬业,不能苛求士兵和将军有一样的斗志。

  在恰当的情况下,勤奋会是人的天性。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孜孜不倦至于忘我。而当心中有压力有包袱,或者没掌握工作技能时,本能地逃避困难也是正常的反应,这是心理上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启动了。如果懂得这一点,那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其实这个道理前人早已明白。

  《菜根谭》云:“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傅雷也经常告诫青年时代的傅聪,治学从艺,最重要的是要放松心情,时时刻刻都要把心态调适到最放松的状态,消除任何"worry"。

   可是不知何时起,在中国,“勤奋”常常被扣上一顶伦理的帽子,甚至跟“吃苦”捆绑到一起,变成一种可贵的“美德”。这种浅陋的观念贻害匪浅!无数学童受到误导,形成条件反射,一提学业,马上联想到吃苦,最终走向厌学。

   作为教师,我只能尽力春风化雨,慢慢地尽量修复学生心中厌学的阴影。无论是课堂还是组会,氛围务必要轻松愉悦;安排的学业任务尽量简单化趣味化;时间进度要求也留出很大富余度。因为年轻人脚步不宜太匆匆,以致错过生命中春花秋月,许多美好。

   我的学生过得比较轻松,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成果和进步。几个学生个个都以累计影响因子7分以上的发表记录完成了硕士学业。一个学生仅博士一年级,现已依稀具备独立选题并开展科研的能力。实际上,如果过于忙碌,可能反而会损害人的思考力,影响科研灵感。这就是八减一大于八,七减二大于七的道理。加班,可以自觉自愿,但不适合被动安排。

   欲使人保持思维活力,性灵需要放飞;欲使人工作有干劲,自由是第一要著。这包括时间安排的自由,人身的自由和计划实施过程的自由。窃以为实验室打卡记考勤是较为低级的管理模式,简单粗暴。近几年不少大学的导师都因为这方面的问题爆发过师生矛盾,有些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令人扼腕。古人云:“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导师不助学生逸其心而反劳其形,则谬矣。夫为人师者,教化之道,育人成败之地,实不可不深察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69840.html

上一篇:SCI期刊《机械工程进展》征稿,影响因子0.85
下一篇:劳动为什么会令人生厌?-从我的997人生谈起
收藏 IP: 221.221.21.*| 热度|

148 张忆文 刘艳红 吕秀齐 陈安 李轻舟 戎可 张杰 黄智勇 左宋林 刘建彬 吕喆 刘全慧 李志俊 赵美娣 何海 沈志强 赵新铭 韩玉芬 冯兆东 刘洋 余文 李学宽 曾泳春 姬扬 文克玲 孙允东 陆展鹏 汤茂林 韩晴 李颖业 柳林涛 李建业 谢志群 冯大诚 李东风 武夷山 杜芳 郑永军 程强 孟佳 徐陶 赵丽莹 罗广营 刘海军 栗茂腾 木士春 熊建华 张江敏 耿修瑞 李天成 王庆浩 周健 范杰 郑强 吴斌 王春艳 李春来 唐道胜 王恪铭 王明 褚海亮 刘山亮 张琦 黄仁勇 季丹 张坤 徐晓 李毅伟 杨正瓴 王超杰 陈兴峰 罗汉江 刘玉胜 张丰 彭美勋 王安良 刘鹏飞 马明 胡晓攀 王俊杰 潘竟虎 王从彦 王启云 王军才 朱志敏 单坚开 王代平 黄凯 唐小卿 文端智 陶勇 熊栋梁 高友鹤 向峥嵘 李燕祥 罗民 陈三名 王善勇 李建国 王毅翔 穆仕芳 王贵金 孙颉 孙志鸿 周凯 吴耿 谢力 杨继平 叶春浓 晏成和 吴明火 蒋敏强 韩有承 雷宏江 陈明晓 司银松 葛素红 王立新 谢烨 杜仲 常安妮 刘立 田丰 张佐 陈理 杨艳明 张子培 任国鹏 张北 杨侃 李曙 李维纲 张鹰 陈佳琪 杨金波 周涛 姚伟 刘宝坤 强军 鹿露露 寿庆辉 陈新平 陈白杨 李万峰 puhj liyou1983 yanliuhbsn baixingy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