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我个人评审SCI期刊稿件的一些原则 精选

已有 23090 次阅读 2017-11-21 10:5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我差不多平均每周收到一次SCI审稿请求,根据个人的时间情况和对题材的熟悉程度,我大约同意一半左右,进行审稿。

   

   我发现,这些稿件绝大多数(90%以上)都在写作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包括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这倒不论中外作者,普遍如此。

   稿件常见的写作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语法错误。我自己中学时代写英语作文就没有语法错误,所以对此十分不解。

2. 结构缺陷,逻辑不顺。比如Introduction里面先罗列了一堆前人工作,后突然来一句“因此这项研究很重要”。这样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3. 表述吃力,不够简练明晰,拖泥带水,可读性差。啰啰嗦嗦半天,但就是讲不清某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对于写作上明显有较大缺陷的稿件,我一般直接拒稿,不给修改机会,不论其内容如何。原因有几点:

1. 写作水平不过关,这是个基本功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短时间不可能有大的转变。

2. 针对写作上的问题,我很难具体给出修改意见。

3. 对学术价值上的评判,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主观性,需要备加审慎。而写作水平不过关,则是明摆着的客观事实,一目了然,连外行都看得出来。


   大量稿件都是堆砌一些公式,显得很涣散。没有明确的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稿件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这样的稿件太多,期刊总要办下去,所以很多这样的稿子最后也都录用发表了。可是,我觉得这不是个好的风气。


   对于第一作者像是博士生的稿件,我评审时格外小心、慎重、纠结。一方面怕一不留神耽误了人家毕业,导致延期;同时,也怕作者下的功夫还不够,轻易放过去会导致年轻人把获得学位和发表文章看得太容易;另外一方面,新手我比较信不过,还担心在分析论证方面容易有问题。

   很多学生投上来的稿件,简直一塌糊涂,一点科学规范性方面的常识都没有。对于此种情况,我感到十分不解,也因此对作者排名在后面的老师有了极为不好的印象。


   Elsevier是明确鼓励审稿者人肉搜索作者的背景情况以供决策参考的。我也会在审稿前尽量搜索一下作者的背景情况。评审稿件的时候,不单单以文本本身作为依据,同时也要考虑稿件背后的作者是不是足够靠谱的研究人员。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要透过稿件,判断他是否大致达到了博士毕业的学术水平。对于挂了某位名家的,或者年轻轻就获得了一堆荣誉头衔的,或者挂了五六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号的,我的评审标准都会提高。你年轻轻三十几岁就成为某985的教授博导,啥啥青年学者。我当然要从严要求,提高标准。


   最后说一下。很多朋友说我重形式轻内容,有“买椟还珠”的嫌疑了。他们认为写作技巧上的问题是个小问题,好办。其实,我们本质上并无分歧,只是层次定位不同而已。你们定位于发现天才。而我则比较现实,定位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我只为杂志把底线关,确保录用论文的水准下限,足矣,不指望能推介重要成就。其实大量的稿件内容上基本都比较平庸,作者自身就并未致力于革命性的、推动性的原创工作。偶有矫矫不群的亮眼之作,请相信我绝不会遗珠。可是,论文写作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写好论文不需要文采,不需要文学天分,只需要足够多的写作经验。很难想象,一个理论水平很高的科学家会写不好论文,一个连写作基本功都不过关的人会做出开创性、突破性的学术成果来。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086172.html

上一篇:杨正瓴教授进,看看这个敝学院这个社团怎么样?
下一篇:RG Score超过28分,在西部二本学校范围里属于什么水平?
收藏 IP: 61.178.103.*| 热度|

28 马军 王从彦 黄仁勇 杨正瓴 陈慧杰 李军红 杨金波 单明 黄永义 王毅翔 罗娜 杨侃 孟佳 康安明 张长命 罗栋梁 杨小军 魏焱明 张忆文 黄育和 田壮才 李学友 赵美娣 刘克 王福涛 信忠保 陈佳琪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