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导览词的小问题 精选

已有 4553 次阅读 2014-9-26 21:31 |个人分类:闲话言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老板闺蜜从芬兰来广州收集数据,上周日带她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转了一圈。这个地方我去了好几次了,一般都是带老外去,每次去都有新发现,让我再去个二十次我也不会觉得它无聊。这次去就有了个很好玩的发现。

我有个高中同学在南越王工作,我在西安读硕士时候她曾经被派去西安参加博物馆讲解培训,有一次她们在碑林上现场讲解课我跟着去蹭了一次,才知道看这些有历史的地方如果不请专业的导游或者不带导览器听讲解,那真是瞎看。因此我每次去南越王都会租导览器来听讲解。他们中文的做得还不错,我小外甥六岁时候就能跟着导览器一口气把整个馆走下来,将近三个小时,导览器功不可没。但英文版本的导览词我听过两次,每次我总觉得有点奇怪,但说不上来,就感觉听起来有点费劲,导览词不够吸引力。那天跟老板闺蜜到那以后戴着导览器开始慢慢看。她戴上一听就说,很奇怪的导览词,怎么回事,录音里面的人是在说话,每个词发音也都准确,但她讲解的内容就是不进我的脑子(It just doesn't go into my mind!)。我说我也发现了,我前几次来就是觉得很别扭,但说不出来。我们两当时找不到原因,就继续听,一边听一边纳闷。听了大概四五个讲解以后,突然间她听到一个词的语调,发现了原因:导览词是写下来让读的,而读的那个人在读的时候没有将导览词的互动考虑进去,因此她的语音语调是一个monologue,而我们在听导览词的时候,因为它的guiding function,我们会期待它跟我们互动,就是应该是dialogue,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们每个词都听得明白,整个意思却完全没法process。我又仔细听了一遍,发现确实是这个原因。然后我们两个强迫症就开始每一句话都说她应该怎么读,重音该怎么放。

老板闺蜜曾经做过旅游语篇的研究,所以她很快就找到问题所在,我去了几次,总是觉得有问题,却无法定位问题在哪。完全不搞语言的人可能就是连问题都没觉察出来,没听进去就没听进去呗。回来以后专门给我同学打了个电话,让他们以后如果重新录音一定要注意两点:1)写稿子的人要将互动性考虑进去,可以将一些陈述句通过问答形式表现出来以保持跟听众的interaction,可以增加一些时间和方位词语增强互动感,比如now you are looking at ... 2)读稿子的人一定要假设她的面前有一个听众在跟着她走,语音语调要体现出互动。其实最好的就是到现场录,一个个展品面前去录,这种现场感有助于提高读稿子的人的互动意识。但那样可能就会出现杂音问题。

俺同学说她一定会向上级转达俺的发现,只是似乎下一次录导览词遥遥无期。

博物馆是科普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想取得比较满意的科普效果,还是需要关注这些语言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对博物馆来说也不例外。

我一直都在喊叫忙,但我才发现以前我都是瞎忙,真正忙起来是我连喊叫的时间都没有。周日回来就想把这个事情码下来,一直就是没时间,今晚终于抽了二十分钟记录下来了。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做的课题来的,只是它在我那堆成山的课题队伍里排得太后太后了,我还是先记录下来。

PS

今天傍晚快速上白云山走了一趟,路上碰到一个同事的小孩,他跟一个小朋友在玩,我叫了他的名字,他没应我,他爸爸说,你怎么不应阿姨呢?小朋友说:阿姨都不记得我了,她都不知道我是那个!我说,ZX,你太厉害了,阿姨刚才叫你名字时候没有看着你不是因为阿姨记不得你了,是因为阿姨在想你的朋友阿姨是不是也见过,阿姨在想他叫什么名字,所以才在叫你的时候看他的。连这个小细节都被你发现了,你太厉害了。小朋友很腼腆地笑了。我看着他说,阿姨当然记得你了。然后他就跑了。我感慨,小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这么丰富,对于交流里面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有他自己的解读,怎么保持他们的敏锐和细腻是父母们艰辛而有价值的任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9982-831099.html

上一篇:卖鞋的劝说技巧和选择陷阱
下一篇:活在当下还是活在过去:中国游客镜头看世界有感
收藏 IP: 183.63.159.*| 热度|

7 史晓雷 王晓明 武夷山 刘艳红 shenlu biofans eastHL200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