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谈谈考研基地对个人的副作用 精选

已有 6312 次阅读 2014-1-11 16:33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几天似乎‘考研基地’话题很热门,有呼吁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有联名抗议等等。我本不想加入这场讨论,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完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讨论,写出一些理性有价值的讨论。但看到网上那义愤填膺的情绪讨伐,我还是忍不住说上几句。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不一定正确。

我研究生班里很多同学是从曲阜师大、烟台师大考过来的,对于这些同学,我一直对他们的勤奋和努力非常敬佩。他们很多人都是因为在高考大省的高中竞争过于激烈而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但他们没有放弃寻求更好求学资源的机会,而是把握大学里的一分一秒,全力拼搏以换取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当然他们追寻这个机会的原因很多,或许是为了寻找给他们带来的更好工作机会,或许是为了心中一份理想,或许是应父母所求,不管理由如何,他们的努力都值得我们尊重。有些人看着不高兴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对自己造成了威胁和竞争,但这种对这个考生群体的不待见其实是非常荒谬的事情,就相当于自己不全力以赴却也不允许别人在遵守游戏规则前提下全力以赴。不是所有进不了名校的人都是他们自己天分不足或不够勤奋,他们或许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牺牲品。当成为牺牲品的他们不气馁不妥协,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敬佩和尊重吗?

我在尊重欣赏这些努力拼搏的考生的同时,也的确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今天想写这些话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已经不是我研究生同学了,而是泛指了。我发现一些考生共有的一个很严重问题(在我看来是很严重,或许其它人觉得没什么)就是,当他们在不停地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时候,他们失去了自我认可的标准,他们过多地依靠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需求,失去了一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该有的坦然。具体表现在两点(还有其它,今天就说两点吧):1)对资源的过分控制,2)过分关注其它人的成绩和进度。第一点表现在不愿意与其它人分享自己有的资源,比如不愿意跟同事分享一个学术会议信息或其它学术资源,这点能在大部分中国学生身上能找到痕迹。这其实也是因为过分竞争而导致的,曾经,我们的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有一份黄冈高考模拟题期末就能考得更高一些,有辅导员告诉的求职信息就能第一时间联系上公司面试。只是这个历史环境在改变,资源重要,但已经不是成功的首要影响因素了。第二点,我发现有一些从小学校到大学校的毕业生对其它人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比他们多得到了一些资源,多进步了一点,如果别人比他们好就浑身不自在、睡不着觉。这种看不得旁人比他们好的心理其实是自我定位缺失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度和长短处,盯着别人看而不能理性客观分析自己的问题和优点的人,就是不够坦然,他们往往会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当中。这其实也是由于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的,在他们准备考研的时候,这种习惯和心里状态或许会是他们前进的极强动力,也是他们考研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种习惯遗留到工作中,往往会表现的不够开放,难以合作,不利于一个人的长期发展。

我提出这两点,并非要去揭这一个特殊群体的伤疤,其实某种意义上,他们身上的这两个特点不是他们自身问题,而是不知不觉地在特定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下养成的。倘若这些考生能在保持那股奋斗的劲头过程中特别注意合作、开放和认可自我努力,我想他们会赢得大家的尊重,这个社会会向他们致敬。我也想对这个特殊群体说,相比义愤填膺的反抗,或许你们的坦然更能让大家看到你们的智慧和努力。


(后记:昨天在赶论文间隙码下了这段文字,没想到会被推荐为精选。看到一些评论,想再说几句:我无意给这个群体扣帽子,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前两天匆忙看到科学网上的讨论很多都是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我才忍不住说几句。文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恶化这个群体的形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希望我的拙见可以引起一些读者的注意,倘若读者中有那么一两位老师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在将来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去恰当自我定位,认可自我努力和价值,我想这段文字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最近工作量大,恐怕无法一一回复评论,请见谅。谢谢关注!)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9982-758102.html

上一篇:如何去评价一本书
下一篇:过年回乡下随感:鸡的执着和拜神祭祖
收藏 IP: 219.137.68.*| 热度|

17 彭真明 刘洋 高岩辉 李孔斋 李宇斌 史晓雷 于锋 刘启振 李雷廷 郑永军 唐凌峰 陈绥阳 徐耀 李汝资 李学宽 QDA2012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