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y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yao

博文

汉语语境中的”科学” 国学对科学创新的启示之四

已有 2421 次阅读 2020-5-29 09:4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汉语语境中的科学”  国学对科学创新的启示之四

 

科学一词是一个日译英语词汇,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系统的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 在日本语境中的 意思是分科之学问,分科的知识。

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为什么在日语中就翻译成科学?科学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所以science 对应“科学”还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古代的关于科学的起源,很多经典的经书都是关于科学规律的探索的信息记录。古代的《周髀算经》就有我国古代数学家发展勾股定理的记载,《九章算术》记载了汉代以前我国在算数,代数,几何等一些算例的计算方法,《九章算术注》记载了这些计算方法的逻辑演绎证明。黄帝内经就是典型的医学大成,是中国上古社会的科学巨著。

但是就科学这个字眼来说,还是舶来品。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科学的普及和运用科学一词的普及,科学已经不局限于分科之学的意思。科学的反义词是迷信,迷信的反义词是科学,例如前些年流行的吃绿豆包治百病,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生了病应该到医院就医,根据医生的处方对症治疗,才是科学的做法。这种情况中,科学就不是分科之学的意思;其意义就是客观的真实的规律,和迷信恰好成为反义词。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里,科学的基本定义:科学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

《辞海》199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中国古代在从日本引进科学这个词之前,汉语语境是怎样表达科学的意义和内涵的呢?

中国古人早就回答了:

“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格物致知”

 

这物之理,物之道,物之知;格物,格致,都表达了中国的《辞海》、法国《百科全书》、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和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关于科学的定义;也表达了西方语境中的“science 和日本语语境中的“科学“ 的内涵。

中国古代有一本《物理论》就是一本自然科学的著作。

古代的先民为了适应和改造自然,在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还完全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条件下,创造了神教、巫术、祝由之类的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对自然的认识和迷信,我们国家历史上战国和两汉时期这类迷信活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一种基于巫术和祝由的神秘主义的所谓黄帝之学。

2000多年以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批判了这种神秘主义色彩的自然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著作和教育中也有很多自然的知识,在其编辑并作为教材的诗经中,就有关于气象、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并教导学生‘’诗,。。。。。多识于,鱼虫鸟兽草木之名,。在《荀子书中记载有孔子对自然现象是十分关注的,当江河发大水时,他都要现场仔细观察,并记述下江河水文的变化。

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唯物思想启蒙的学者如杨雄,王充,张衡等用唯物的观点批判这种神秘的唯心观点。到了三国时期,有东吴学士杨泉在继承上述唯物观点基础之上写成了一部《物理论》,其中包含了宇宙的本原、机械运动、物质形态、音律等物之理的类比和猜想,这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学著作。

 

中国古代与西方语境中的科学相对应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在2000多年以前就形成了,它出自儒家经典《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南宋的李理学家朱熹提出“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汉语语境中的物理就是物质运动的道理,也就是西方语境中的科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经历22年著成《物理小识》,书中内容除了天文、气象、光学、力学、声学等物理知识外,还把知识分为三类:质测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徵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质测也就是现代语境中的自然科学;宰理,是现代语境中的社会科学;通几,寂感之藴(指天地阴阳动静的奥妙),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即物之至理,就是现代语境中的哲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用在科技领域,这道和器之分,就是科学与技术之分。

 “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不仅定义了科学之理,还包含了科学的美学概念。这是2000多年前的庄子在人类认识论历史上最早提出了自然科学之理与自然科学之美之间联系的诗性的精辟论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54114-1235453.html

上一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国学对科学创新的启示之二
下一篇:前车之鉴
收藏 IP: 121.33.21.*| 热度|

2 郑永军 曾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