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宝联
勤于思考,远离“烦恼” 精选
2020-12-1 07:02
阅读:12116

转眼年底了,回顾一年的专栏文章,“烦恼”系列占了一半。起因是我在工程一线为混凝土做技术支持,现场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因为进度要求很急,日夜赶工期,施工的精细化很难实现。另外,培训的内容很难贯彻到操作人员,后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开始深入一线给现场工人进行针对性培训,把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讲清楚,不理解的现场互动,结果初期好了很多,没过几天又恢复如初,我苦笑对项目经理讲:看来只能咱俩拿振捣棒亲自上了!玩笑归玩笑,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就如网上一直在讲中国的混凝土质量掌握在谁手里?《专家的烦恼》由此出笼,也是呼吁各方都要重视,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实际上,工程的各方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各自有各自的视角,各自有各自的难处,各自有各自的局限,自然也有了各自的烦恼。本月在长沙举行的“在困境中突围”2020第十七届全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上,组织了《预拌混凝土产业链》主题技术沙龙,工程各方代表参与,让原材、混凝土生产、施工、监理和质检站在各自的角度谈各个行业、产业上下游的认识与希望,对如何协调发展、保障质量都提出了真知灼见,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能互相理解、加深了认识,这也为各方能良好沟通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也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工程或是深一步说对学科的理解问题。工程各方的精力与关注点大多都只限于自己熟悉的范围,对自己认识尚有很多不足,更何况上下游产业更知之甚少,这样很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工程质量。总有人讲科班问题,认为科班出身更有利于专业的深入,大体上讲是对的,但某种程度上并非尽然,有时候所谓的科班倒是限制了人,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总觉得就该如此,但并不深入思考如何如此,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我在专栏文章里专门提到合理砂率随砂子细度模数变化问题,因为有个学员问我为什么如此,我回答了他并写到文章里,以期更多人了解,而在这之前他在群里问了这个问题,有专家与他讲知道什么就可以了,不要考虑为什么,本就这样,不求甚解是极为有害的。这个学员我是很欣赏的,能力和悟性如何放一边,至少凡事都想问一个为什么,这是干好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因为为探究为什么,必须要看很多书,查阅很多资料,问很多人,收获的知识远非看了教科书告诉就该如此的人可比。

很多时候,所谓跨界一说可能并非确实,可以说理工科基本都是发轫于数学、物理、化学,是这几个学科的不断深化与交叉而衍生出来,我们所谓的科班不过是别人的成果,而非我们自己思考或研究获得,若不深入思考为什么,只是一点皮毛而已。就像牛顿花了几十年发现了牛顿三个定律,老师教我们几个月甚至几节课就学会了,我们是不是比牛顿还牛?这也是我写《真正的专家都是自学的》的初衷,以自学的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为例,提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性。没人教过爱因斯坦相对论,因为在他之前就没有,但他通过自学、不断旁征博引深入思考和探究,最终提出了这个理论,使我们对天体、宇宙的运行认识往前迈了一大步!而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特别是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联,那必须《突破思维的局限》,就混凝土而言,涉及各种各样的水泥、各种各样的掺合料、各种各样的骨料、各种这样的施工方式、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结构,都要求混凝土的不同。要想学通学透,可能穷极一生都很难做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能都不能全面认识,但复杂问题简单化,混凝土可以用一张示意图来描述。

图片1.png 

1 混凝土形成示意图

如图1,可将混凝土看成是由石子与砂浆两种材料组成的,当砂浆量少于石子空隙,这就是透水混凝土;当砂浆量稍大于石子空隙,就是干硬性混凝土;随着砂浆量继续增大,就是大流动性混凝土;进一步增加砂浆量,就成了自密实混凝土。当然,不同混凝土对砂浆和骨料又有相应的要求。

混凝土分解为砂浆和骨料,砂浆可看成是由砂子颗粒和胶材两种材料组成的,胶材有水泥和掺合料组成,而水泥浆则是由水泥颗粒、结晶粒子和凝胶粒子组成的。

分解了混凝土的组成,就发现混凝土没有那么玄妙,但也必须深入去研究。

多读书是学习的捷径,但不能看了几本书却把人限制住,索性不如不读,凡事不求甚解有害无益。《活人读死书,莫把人读死》,不要把读了书的优势反而变成了羁绊的劣势,活学活用,多思考,切勿不求甚解!

图片2.png 

2 混凝土的分解

很多人会发照片给我,要我分析一些缺陷的产生,也有很多人把实验数据发我,希望我能给出合理解释,凡此时候,我一直强调,你的数据是真实的吗?你拍的照片具有普遍性吗?因为真是的信息是逻辑分析、专业判断的基础,《双盲实验的启示》就是提出必须反复重复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同时各种表现能互相印证,否则偶然事例不足以进行可靠的分析。

回过头来,上一期提出了一片T梁外观很差的问题,我在现场反复观察、比对、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模板清理不到位,现场也确实如此,而这却一直被大家忽略。模板拆下后,没有做及时清理,即便清理也只是做点面上文章,造成一批梁外观都差不多,这从上篇文章的照片细节上可以分析出来,另外现场走访,发现几片梁外观都相似,都是用的一套模板,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处理问题必须亲到现场就是如此,否则光从照片很难看出具体原因,只是胡猜而已,再加上如果现场经验的匮乏,基本会说错,误导了自己也误导了别人。

深入一线、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践是做好混凝土的必备基础,只有如此,才能远离“烦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闻宝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52260-12605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