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buc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buct

博文

科技写作的“魔鬼训练” 精选

已有 13830 次阅读 2019-9-15 14:3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技写作的“魔鬼训练”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训练,希望他们不仅能巧妙地设计实验,娴熟地开展实验,睿智地分析结果,还能从容地撰写科技类文章。

早在2006年,我就发现学生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能积极投入,但是到了写作环节(如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学术论文)却总是打不起精神。甚至曾经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只做不写”。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不仅不能,我还要对大家进行科技写作的“魔鬼训练”。

科技写作包括但不限于撰写“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基金申请书”“结题报告”以及“报纸、杂志、博客等媒体上发表的科普文章”。所以,科技写作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表述成果、获得奖励和经费,还可以帮助撰写者获得学术声望、提升学术地位。

有两句话对上述现实进行了非常扎心的总结,那就是:“不发表即凋零(Publish or Perish)”和“学术界往往通过一个人发表论文的情况判断其价值(Scientific community uses publications to judge the quality of a scientist.)”。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科研人员必须产出足够多、足够好的科技论文,才能让同行听到自己在某个领域发出的声音,也才能在学术界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

 1.png

图片来源:https://medium.com/open-science-indonesia/publish-or-perish-app-9e76b5bf6cd9

 

为了达成目标,我的“魔鬼训练”包括了很多能够提升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手段,主要方式如下:

 

1.督促学生撰写科研周记。

写科研周记的好处非常多,比如:养成写作的习惯,提高写作的能力;与组会PPT汇报形成互补性表达;锻炼阶段性总结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并通过总结和分析加强对后续实验的思考和规划;锻炼自控力,促使自己对科研活动投入更多精力。总之,科研周记可以描述实验进展,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及相关想法,对自我成长是一种极佳的证明。

周记提交后,我会通过批注的形式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反馈给学生,有时干脆直接通过微信语音或电话直接进行沟通。如果上述两种方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就约作者周一面谈。

可以说,对写周记这件事,大多数在读学生是有抵触心理的。有位同学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每周这样监督学生的科研进度,学生的压力大,熬不住,传出去口碑不好,影响老师后续招生啊!”我当时还真“忧虑”了一阵子,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

一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说:“硕士研究生期间,我根本无法理解王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烦人的要求,尤其是写周记。但当我开始读博时,却突然发现,原来王老师那些烦人的要求,竟然成就了我,让我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优势’,让我得以快速成长。

的确,当一个科研人员可以让科技写作变成自己的习惯时,很多科研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一点的精妙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要求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后写出心得体会。

学校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8次学术活动,并提交心得体会。前些年,我在相关表格上签字时,发现有些学生将没有参加过的学术活动也写了上去。经“审问”后发现,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参加过哪些学术活动,即使参加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都模糊了,只能瞎编。

为了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我从2019年开始,提出了一项全新“魔鬼变态要求”:参加完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后的两天内,必须提交800字心得体会。关于这种做法的好处,基本和写科研周记是一样的,尤其是有了字数要求后,难度升级,锻炼强度也有所提高。

 

3.进行互动式、研讨型论文修改。

我修改学生的论文,从不“一步到位”。因为论文的修改过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绝不能一次成型,浪费了大好时机。

从论文题目拟定、论文框架搭建、实验过程描述、图表设计制作、数据分析讨论、给出结论、统计参考文献到回复审稿意见、校对稿件,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体会。只有这样,当论文发表时,学生才会明白,原来发表一篇论文的过程是这么艰难,但又是这么能给人以成就感。

关于这种论文修改的具体模式、过程与优势,等思路成熟,我会专门撰文予以说明。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魔鬼训练”,训练者和被训者都不是魔鬼,如魔鬼般可怕的,只有日臻成熟的科技写作能力。而且,科技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都是水到渠成做起来才舒服。有了想法、数据、分析结果后自然地表达成文,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强行成文,效果自然会好。个中滋味,需要慢慢体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29566-1198037.html

上一篇:用好“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热情
下一篇:环化团队如何获得北京社科基金历史学科重点项目
收藏 IP: 111.32.143.*| 热度|

30 孙颉 范振英 孙振凯 周忠浩 李毅伟 刘全生 王卫 杨顺华 晏成和 王俊杰 贾玉玺 江克柱 尤明庆 何宏 杨林 单坚开 黄永义 郑永军 卜令泽 鹿露露 甘阳 强涛 杨金波 彭真明 杜芳 陈敏 霍艾伦 霍天满 孔超 夏向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