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新闻有害”,这是真的么? 精选

已有 5244 次阅读 2014-1-13 12:48 |个人分类:新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新闻, High

俺本家吕秀齐老师昨晚的一篇博文“新闻有害?我们该更理性看待有关科学的新闻”【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758516.html】今天上午被置顶了,刚才又陆续看到有其他博主也有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咱也想来凑个热闹,写一篇关于“新闻有害”的博文,写作方法仍然是鄙人惯用的、而且也很管用的、写起来如“管涌”的“撷英”。

如果我等人微言轻的凡人很笼统地说一句“新闻有害”,这样的说法大概更适合在“自媒体”的微博微信上吸引若干眼球,争取点儿关注度,大概没有哪个媒体会十分关注,更不会有啥追捧。因为,媒体本身就是吃新闻饭的,您说人家的产品有害,就如同说哪个企业产品有毒一样让人很添堵。可事实上呢?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无害的甚至是非常有益的(尽管相当多的新闻都是“有意”搞得非常的“不友谊”)呢?我看未必!

现如今的新闻最典型的特点是标题很吸引眼球,是很讲究Highlight的(现在很多杂志也要求作者要写这个),新闻的具体内容中也不乏让人血压升高产生冲动的东西,总体来说就是要让人High,为此甚至不惜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所以,我想说,如今真的做到了“新闻有high”!

其实现代的新闻除了有High,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海”。记得大约30年前就曾听说,未来的是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新世纪过了十几年后,我们真的亲身领略到了“信息爆炸”。如果我们很留意新闻和信息,那么每天每日的时间统统用来阅读、观看和收听恐怕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如今不但正式的媒体及其持证记者的数量在迅速增多,而且每一个人都有了搜集身边新闻的条件(用那种功能贼多的智能手机)、传播新闻的途径(微博微信微那啥。。。)和冲动(关注度啊点击量啊报料费呀),此时此刻,我等在感觉到对新闻海量扩招造成的疲惫之后,甚至感觉到了“信息包扎”的必要性。

看了上一段,固然会让我们为新闻量的增多而产生不小的忧虑,但是,如果您真的静下心来用一段时间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下某一热门新闻的全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如今新闻的另一个特点——还。大量的所谓消息和新闻,其实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而只是你转我、我转你的转发或者你抄我、我抄你的转载,此时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自不必言,而且不但内容多数是完全重复的,就是对新闻的解读和分析,趋同的现象也十分明显。这便是“新闻有还”了。

其实新闻不但有“还”,而且有“孩”。而新闻之孩,其实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是一条新闻派生出来的子新闻,即所谓的跟踪报道和刨根问底儿,对于有些热点新闻,记者们会以“穷追不舍”的姿态去做连续的跟进报道,合作恶化“挖地三尺”的派头儿去深挖一条新闻的背后真相。当然,很多时候会在跟也跟了、根也刨了之后,惊奇地发现,最初的也是最火的报道和评论,有可能并非事实的全部,甚至离“真相”有着冰火两重天的距离和反差。别的不说,“中国大妈”的形象最近就被新闻搞了两轮“过山车”(那个“洋小伙撞人”事件和最近的“开宝马领救济卡”事件)。其次,很多新闻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写出它的人像“孩子”一样天真、幼稚、沉不住气和容易被忽悠,抑或是他们觉得读者及观众也像“孩子”一样好忽悠。

总之,铺天盖地地重复涌现的新闻、采访和制作不够严谨的新闻,特别是那些容易被误读甚至对人产生严重误导作用的新闻,其实真都可能是所谓“有害”的新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758695.html

上一篇:下班,请关掉传真机。。。
下一篇:这些关于过年的活儿,您熟么?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22 刘洋 鲍海飞 刘立 梁进 陈小润 赵美娣 赵广立 张忆文 戴德昌 蒋永华 文克玲 陈安 曹君君 李永丹 吕秀齐 朱晓刚 蔡小宁 biofans zywsy2010 aliala decipherer EroContr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