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笔记——U盘有忧,iX中无我 精选

已有 5348 次阅读 2012-10-4 22:11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U盘

     前些日子,我搞了个挺宏大的写博文计划,想就“漫谈大学学习”【1】写上一个系列。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迄今只完成了提纲中的第一篇“‘大学’——‘一人学’,谈学习的独立自主性”【2】;又夹楔搞了一篇“如何处理培养研究型思维和学好现代知识的关系?”【3】。今天继续,写写第二个题目“笔记——U盘有忧,iX中无我”。
   
在我看来,上大学听课,记笔记挺重要的。在20多年前我们读大学的时代,大多数同学都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当时大家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多半还都装着课题笔记本和钢笔。在听讲的时候几乎不停手,不但会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文字、公式和画出的图形记录下来,也会把老师强调重要的东西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话一并记录在本上,还适当地加些符号,例如意味着重要的“※”或者表示没看懂的“?”之类。也有同学不想动笔太多的,不专门预备课堂笔记,而是直接把老师说的话和教科书上没有的演算记录在书的空白处,但记录总还是在作的。
   
现如今,用板书讲课的老师越来越少了,大多数老师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即利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的电子课件来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课件中的信息量忽然变得非常大,而且信息出现得非常迅速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出其不意,很难再有学生完全跟得上信息的更新,从而导致学生记笔记的难度大大增加。应对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间排队到讲台的电脑上拷贝(Copy)课件成了大学多媒体教室中的一道风景线,U盘或者具有U盘功能的数码产品(MP3MP4甚至智能手机)也成了每个大学生必备的文具。如果说很多年前的学生还没有几个有勇气去找老师复印手写的教案,现如今找老师拷贝课件则绝对是理直气壮的。教案课件的问题解决以后,对于剩下的课堂信息记录,偶尔会有同学使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进行拍照或摄像,甚至用录音笔进行课堂录音,把课堂弄得跟记者招待会似的。
   
我自己在听学术报告的时候,至今仍然保留着用笔纸作笔记的习惯,如果恰好带了笔记本电脑(一个小上网本),也可能用每小时约2000字的速度作一下记录,只可惜,示意图无论如何没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用软件绘制出来。报告过后,如果报告人允许,我也可能会“厚着脸皮”去找人家拷贝一下PPT文件。不过,过后发现,有很多时候拷贝回来的PPT被束之高阁而再没看过。为此,我斗胆揣测,很多学生拷贝回去的老师的PPT课件,可能仅仅在考试前复习的时候才对“重点部分”进行过一些阅读。待到考试过后,这些PPT文件再被翻看的可能性更小,也许在此后某一次重装系统的时候,还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删除。纵使有幸没有被删除,N年过后,再次面对着别人制作的PPT文件的感觉也一定没有亲笔记录亲切。显然,与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听课中“手握灵珠常奋笔”的记笔记相比,甚至与下课后才找其他同学抄笔记相比,课后才拿U盘去拷贝PPT课件的学习效果恐怕不会太好。
  
U盘之忧,就在于不再伴随着亲自去经历知识的传承与信息的转录过程去学习,而是让这些本来可以浑然一体的过程完全分离开来,让信息来得更快捷更容易,却也因此变得更加不被珍惜。U盘之忧,还在于大量本来应该由大脑记忆的信息和数据,被委托给了电子信息存储媒质,大脑中的信息检索系统也让位给了网络或软件信息检索系统,形成了人对物的高度依赖和信任,此时一旦物出了问题,人就可能变得手足无措。长此下去,必然问题多多。
   
在最近一些年里,以苹果公司出品的i系列数码产品(iPhoneiPadiPod等等)风靡一时,我在这里姑且统称其为iX。我不曾用过iX,关于类似的时髦数码产品,我只玩过淘宝上淘来的“善哉”平板电脑和一个写博客获奖得来的智能手机。在对类iX产品的接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些东西确实很好玩,而且玩起来也确实容易变得很忘我。今天,runrun给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她在烧菜的时候玩了几分钟手机,结果很不幸,菜糊了【4】。所以,俺感觉,虽然iX系列有个i,但它只是小写的i,其中只有“智能”,不是大写的I,一旦痴迷于这些东东,却可能从此没有了“自我”,会被它牵着鼻子走很久。最过分的是,有时可能不仅仅是“无我”,甚至严重到“误我”的地步。

 

参考:

【1】    吕喆:漫谈大学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11808.html

【2】    吕喆:大学”——“一人学,谈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14923.html
【3】    吕喆:如何处理培养研究型思维和学好现代知识的关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18954.html
【4】   
陈小润:老妈,抱歉哇,今天又要你吃烧糊了的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2248-61882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619267.html

上一篇:俺也当把“拍花”的。。。(1)
下一篇:松花江上看夕阳【照片】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23 曾新林 赵凤光 陈小润 武夷山 张骥 李伟钢 罗汉江 李学宽 褚昭明 赵明 曹广福 朱晓刚 刘广明 赵美娣 褚海亮 黄育和 包德洲 徐迎晓 高莉 王修慧 余昕 陈儒军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