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哼一曲《萍聚》,话师生缘分

已有 6941 次阅读 2011-10-25 14:58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利益, 拥有, 承诺, 师生, 萍聚

    记得20年前俺上大学的时候,曾有一首很火很流行的歌曲——《萍聚》,不少同学在写毕业纪念册时在最喜欢的歌曲一栏填上了这首歌的名字。最近看到科学网的大侠们纷纷讨论“直博承诺”那点儿事儿,让我忽然想起了《萍聚》这首歌中的几句歌词,贴出来供大家欣赏,也供我自己分析。闲言少叙,上歌词:

 

萍聚

(原唱:李翊君)

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

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

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

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

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

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

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

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

 

在俺看来,《萍聚》这首歌唱出了人生的缘分,以及用何种心态去对待缘分。

在人的一生之中可以有许多缘分,朋友是缘,情侣是缘,同学是缘,师生也是缘。这些不同类别的缘分之中,师生的缘分比较特别,不但在地位上似乎不大平等,而且在时间上与地域上还有明显的限定性和排他性。正常情况下,一个学生绝对不可能同时被多个学校或单位录取(或录用),也不可能同时加入几个不同导师的课题组;一个导师的招生名额也有明确的限度;同时,学生和导师以明确的师生关系相处的时间还决定于具体的学制。在报考、招生和录取的过程中,导师与大学或研究所们有“掐尖”的渴望,学生们也有勇攀更高枝的冲动,结果出现便出现了无数的协议和诺言,毁约与背信的故事。因为“师生缘”的这种特殊性,面对师生之间发生的种种“承诺”和“违约”的是是非非,才会有无穷多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媳妇、儿子说了也照样有自己的道理)的争议。

其实,“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珍惜当下的相聚,在有师生关系(导师-研究生)或联系(没有师生名分,但有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下,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和工作,从老师那里尽量多地学知识、提高能力,长本事长见识;老师则对学生有问必答、倾囊相授,同时得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协助本身不是很好么?导师一定要非常在乎学生将来是否跟自己读博士或再留校工作N多年,学生非得要坚持是某个导师门下弟子这种“名分”么?本来,“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了。

如果把世道人心看得开一点儿,就“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换句话说,就是别有太多太强的占有欲,去用很强势的姿态约束别人。俺这么说话,不是说人不可以有诺言,更不是说不必遵守诺言。恰恰相反,我认为人可以有誓言和诺言,但不该轻许诺言或者动辄就赌咒发誓。一旦在必要的情况下许下了诺言,那就该努力践行。许下诺言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对未来的事态发展有尽量明确的判断和对局面的掌控能力,不能掌控局面,便不要随意许诺。试想,如果每个人都随意许诺而不管自己许下的诺言是否靠谱、是否有条件或有决心去践行,抑或经常要求别人在并非必要的情况下做出明摆着不够现实的承诺,结果难免会出现大量违背诺言的失信行为。

师生之间,如果当下能够在很和谐的氛围中和很合手地状态下一起学习、工作和相处,未来才会感觉到“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如果太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处处苛求他人,留下的很多回忆恐怕多半会是痛苦和伤心的。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00842.html

上一篇:闲话天牛-踹客(Tenure-track)
下一篇:“诺言”与“谎言”差多远?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30 武夷山 刘洋 丁甜 王涛 肖重发 李学宽 赵新铭 平文丽 刘庆丰 吕新华 刘艳红 徐耀 陈湘明 王修慧 赵明 曾新林 苗元华 曹广福 杨秀海 方庆林 许培扬 陈小斌 肖振亚 孙亚丽 李宇斌 郭新磊 ssj021224 xqhuang niming007 liguoshuai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