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研的开放与封闭 精选

已有 6611 次阅读 2011-10-13 08:36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开放, 逻辑, 修炼, 封闭

彭思龙老师昨天写了篇好博文——“科研:保持开放的心灵”【1】,从产生想法、获取知识、结交朋友、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和端着心态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读过之后感觉受益非浅,我十分赞同。赞同的同时,我又自觉不自觉地把“开放”这个词的反义词“封闭”思考了一下,发现科研除了开放性,似乎也应该有些封闭性。大早起来写篇博文,论说一下我对科研的开放与封闭的理解。

毫无疑问,科研和创新必须首先坚持开放的原则,就像彭思龙老师所说的那样,至少要做到心灵的放,也要做到行动上的开放。“开放”可以主外,在学术交往中需要开放,在新知识学习中需要开放,在学术思想的形成等诸多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开放能够具有发散性和扩张性,可以实现数量的增多和领域的扩大,能够带来科学研究很大的发展。但是,凡事大都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由于人的精力和能力所限,这种发散和扩张也应该适度,过分的扩张和发散无疑也会带来某些问题。例如,在研究中思维的发散性太大,可能会不小心陷入到后发的枝节之中,导致无法重回提出问题的根本或原点;在研究领域的开拓中扩张过度,会导致工作难以深入,只能浅尝辄止;在学术交流中如果扩张过度,也可能会使时间都花在了路上和谈话中,无暇静心思考和埋头实验。解决开发过度可能带来的问题,不妨尝试一下“封闭”。如果说“开放”主外,那么“封闭”就应该主内。

在科研中,通常很讲究逻辑自洽,也就是所谓的“自圆其说”,这就是一种封闭性。在研究中,如果当下用到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如果一时还不能做到自洽,就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论或者更多的实验证据,这是研究的开放性,如果一直无法自洽,甚至需要不断地创造新概念,才能把论证维持下去,这种研究是否必要可能就值得怀疑了。正常情况下,从起点到终点,应该经过的应该是一条像高速公路那样的道路,这是一条很简洁的线路,并不需要占据道路两旁太多的区域和空间。

“封闭”的另一种形式,有点儿类似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们的闭关清修,也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切断与外界不必要的往来,专心领悟或修炼。在信息和交通异常便利的时代,实现“开放”非常容易,获得“封闭”反而可能是中奢求。设想一下,除非发生长期、大面积的停电而被切断了与外界的信息联系,谁能做到一天不接几个电话(或打几个电话)、不收若干个E-mail、不去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在网络或电视上看看新闻(俺们还时常会写篇博文或评论下博友的博文)?估计谁也做不到,当我们的时间被一系列主动或者被动的事件不停地打断,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片段之时,不但工作效率会因为这些中断的发生而大大降低,缜密的思维也就自然变得难以存在了。要想产生些慢工细活的精品成就,科研或许还是需要适当地打上些“封闭”的。

在研究领域、方向和课题的选择方面,开放无疑可以带来很多好的机遇和创新的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开放的环境下如果盲目地跟风,也未必不会因此形成某种干扰。在科研的征途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封闭性,在认准了目标以后就应该在一定的时段内心无旁鹜地按照规划和设定好的线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和状态获取借鉴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样做虽然可能会错过很多当下的热点(其实多数是昙花一现),但因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的成就反而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总之,开放和封闭看似矛盾和对立,其实可以统一。只要把握好开放和封闭的度,会对科研带来很多好处。

 

参考:

【1】                                彭思龙:科研:保持开放的心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9600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96227.html

上一篇:别把自己是教授挂在嘴上
下一篇:这个社会肿么了?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29 许培扬 肖重发 李学宽 杨华磊 彭思龙 诸葛淑媛 方晓汾 曾新林 张俊鹏 崔振东 刘立 唐常杰 王可 刘用生 鲍海飞 武夷山 刘洋 陈儒军 王涛 廖爱民 吕洪波 徐耀 刘广明 杨秀海 张焱 赵凤光 liangfeng xqhuang seh123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