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话说积累 精选

已有 5446 次阅读 2011-9-25 07:5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积累, 鸡肋, 基垒, 记累, 几类

“大漠孤魂”吴飞鹏老师昨晚在百忙之中写了篇“博士生应该争取有效的积累”【1】,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身确是一种积累,此基础上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和归纳才是积累的开始。”一大早起来,俺也跟着吴老师凑个热闹,写一篇关于积累的博文,不过套路依旧,还是撷英。积累的撷英可以有N多个:鸡肋,记累,基垒,几类,级垒……,我随便选择几个解读一下。

辛辛苦苦的积累,有的时候会被人视为鸡肋。“鸡肋者,食之无肉而弃之可惜”是三国演义里杨修给出的说法。人们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没有机会派上直接用场之前,容易被视为无用的“鸡肋”,“那么多的书白读了”、“这么多年的活都白干了”之类的说法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其实人生真的那么“白”么?未必!读书可以积累知识,工作可以积累经验,经常思考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在用人之际,这些积累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相比之下,那些不注重积累的人或许只能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鸡肋并非无用,它是用来煲汤品味的,不是用来啃骨头吃肉的,同样人生的积累,应该用于当用之时和必用之地。

有的“童鞋”(“童鞋”是我对学习认识还比较肤浅的同学给出的一个撷英称呼,童鞋的个头小,容量和深度有限,所走道路也难免幼稚;有深度、有容量的可以称之为“筒靴”)对积累很不在意,因为他们觉得“记累”——记忆是件很累人、很头疼的事情。要积累知识、经验和能力,没有一个好记性、只有一台“好记星”是不行的。积累首先是对记忆力的一种考验,其次是对思想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先努力记住自己的所学、所见,然后积极地思考,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积累。所以,要积累,就不要怕记累。

如果把积累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把所学、所见和所想简单地堆积在大脑之中,那可就错了,因为人在关键的一瞬间,是很难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之中迅速找到急需的那一件并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要想让辛苦积累的东西在关键时刻真正用得上,就必须在头脑中理顺它们,自觉地建立一套“索引系统”,分门别类、有层次地加以记忆和存储,这就是积累的另外两个撷英——给类和级垒。

其实,一个人能够达到多高的境界和地位,是与他多方面的积累有密切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积累和应用的关系是“基”和“垒”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堡垒或者建筑物最终可以修多高,应该由它的地基打得多牢固来决定。稍微有点不同的是,人生的积累是不断进行的,是一点一滴得来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认识到了自己积累的不足,开始注重积累,对解决当下的问题或许太迟,但对解决日后更长远钱途中的问题,总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所以也大可不必在由于积累不足而受到一点儿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本来,无论您从哪一天开始学习和思考,对未来而言都不算晚,只是这种觉悟来得越早越好

 

参考:

【1】       吴飞鹏:博士生应该争取有效的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14&do=blog&id=49009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90149.html

上一篇:科研道路上的“立交桥”
下一篇:再谈高校师资“近亲繁殖”与“创新”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29 吴飞鹏 武夷山 李学宽 高建国 余世锋 苗元华 陈儒军 贺乐 赵继军 王德华 刘用生 何应林 张焱 宋铁成 曹聪 陈斌 方琳浩 洪坤 唐常杰 李泳 鲍海飞 陈志刚 诸葛淑媛 谢鑫 刘洋 王加升 李宇斌 dulizhi95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