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鸡蛋生问题:先有骗子?OR先有受骗者?

已有 3456 次阅读 2011-9-7 19:28 |个人分类:科学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事实, 骗子, 次序, 受骗者, 先后

    这几天瞎忙,没时间拿出时间来写博文,也没认真看博文或者写评论。不过还是注意到科学网刚刚出现了一个新话题——骗子,骗得若干高手纷纷奋指疾敲,围绕着这个话题写下N多博文:搞哲学的周可真老师连写4篇博文【1-4】,整数学的曹广福老师写了篇题目很暧昧的“你欺骗了我,却说我是单相思!”【5】,玩物理的黄秀清老师更是大呼“骗子有理!”【6……恕咱时间紧迫、注意力不集中,没能尽得诸文妙处,只是在刚才看到周老师的最新博文“科学家还是应该理智些”【4】时,才注意到原来起因是周可真老师的“没有受骗者就没有骗子”的观点。对于这个观点,俺也很困惑,提出了一个“鸡蛋生”(类似著名的“鸡生蛋OR蛋生鸡”)问题——先有骗子?OR先有受骗者?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好回答,其实并不好回答。如果在没有人受骗的情况下不能定义骗子,就如认定诈骗罪主犯非要先认定犯罪事实一样的逻辑去思考,似乎是先有受骗者,而后才有骗子。

如果把骗子和受骗者先作为自然人来考虑,那就得看先有的谁、谁的岁数大了,如果都是老人骗小孩,自然就是先有骗子而后有受骗者,如果小孩“鬼精灵”,天生就是一个“小骗子”,一张嘴甚至一个眼神儿就把爸爸妈妈甚至老爷爷老奶奶们都一股脑地骗了,那可以说是先有受骗者而后有骗子。

我芥末说,很像诡辩的路子,估计大家多半是不服气的。其实啥叫“骗子”,怎么着才叫“受骗者”,表面看似乎很好界定,其实还真的很难说清楚。在骗子骗完了人,其骗局与骗术已然真相大白、骗子本人都被绳之以法的情况下,“骗子”当然就是板上钉钉的“骗子”了,这个大家不会有任何的歧义。关键问题在于,假如“骗子”已经想好了如何骗人,并将设想付诸了行动,但还没骗到人(没有受骗者)之前,从本质上讲算不算“骗子”?“骗子”已经骗到了人,已经有了实际的受骗者,但骗局和骗术还没被揭穿之前算不算“骗子”?骗局和骗术已经被揭穿,但是还无人指认或控告的情况下,能算不算“骗子”?类似的,“受骗者”也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已经既成受骗事实的,自己也认栽了的,是毋庸置疑的“受骗者”;还有一种是其实已经被骗了,却还蒙在鼓里的;最后一种是当下还没有被骗的事实,但其个性笃信骗子的说辞,只要“骗子”一开口忽悠立刻就一定能上当的,甚至过后绝无反悔的(例如赵本山“大忽悠”系列小品中的范厨师),则属于铁杆儿的 、最具潜力的 “受骗者”。

从“骗子”心中存有了骗人之念,为骗人行为做好准备那一刻开始,一个“骗子”其实就已经诞生在摇篮之中了,只不过此时不为外人所知罢了,当然能否及时被贴上“骗子”的标签,关键要看事实和证据,并可参考某些先知先觉者根据蛛丝马迹所下的断语。至于“受骗者”,如果心地过于良善,对有些人或者事物毫无戒心,总是轻易地相信,甚至于到了盲目迷信的程度,则也会为其日后“受骗”埋下了伏笔,“受骗”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总之,“骗子”和“受骗者”都是在旁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悄悄产生的,真想要分出个先后来,只怕比先确认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者先有鸡蛋更难。

 

参考:

【1】    周可真:没有受骗者,哪会有骗子?——回应曹广福兄的商榷性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83522

【2】    周可真:上当受骗:错误的行为决策根源于错误的事实判断——答吴、曹二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83607

【3】    周可真:没有演绎逻辑,就没有经验科学的归纳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83649

【4】    周可真:科学家还是应该理智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83873

【5】   曹广福:你欺骗了我,却说我是单相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83462

【6】    黄秀清:骗子有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83730

后记:

转帖周可真老师在俺写的评论下面给出的长篇回复:

博主回复(2011-9-7 19:04)从现象上看,“骗”这种社会现象是在知识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一些心术不良的智慧较高者,利用智慧较低者因其无知所产生的轻信这一弱点或缺点所施行的为达成其目的的活动。从这个角度说,是先有行骗,后有受骗。但是从本质上看,行骗的前提是可骗,无可欺骗则必无欺骗。而可骗的因素是存在于受骗者一方面,是受骗者在某个的领域的无知、缺智和由此产生的轻信及相应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是先有可骗,后有行骗。不说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只说哲学,在可骗和行骗的关系中,哲学所特别关注的是可骗,而不是行骗。正如讨论知识,哲学所特别关注的是可知(知的可能性、根据),而不是行知(知的活动本身),对于哲学来,正如“知何以可能”是知识论的根本问题,“骗何以可能”是骗术论的根本问题。深究起来,不仅无知是骗的可能性、根据所在,而且由于无知而造成的理智缺失更导致情欲失去理智的驾驭,从而变得情欲处在自我放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通常所谓的“贪欲”或“人欲横流”。故完整地说,无知加贪欲才是骗的可能性、根据所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83893.html

上一篇:“最”好,“醉”不好
下一篇:杂说“教师节”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14 苗元华 吴飞鹏 李学宽 曾新林 曹广福 刘洋 杨秀海 周可真 诸葛淑媛 贺泽龙 曹聪 张焱 许培扬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