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研究生教育应该增加一定的“弹性” 精选

已有 5189 次阅读 2011-5-20 10:1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教育, 科学院, 吴宝俊, 凤琼

   昨天晚上,大宝宝同学(吴宝俊)写了篇题为“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的博文,认为“对于理论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学生需要多上课多看书,一年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最好允许学生把三十几个学分的课分配到2-3年内修完,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好,学得扎实。”今天早上,“玖儿”凤琼同学写了篇“再长的学制也不行,驳吴同学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反驳了大宝宝的观点。因为这个话题很有趣,我在自己读书和教书这些年也有点儿心得,所以也跑进来“和稀泥”,说出我自己的看法——研究生教育应该增加一定的“弹性”。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幅漫画《一刀切》,画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悬在一只脚上正要往下斩落。因为这幅画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疑似暴力倾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所以铭记至今。长期以来,中国的很多制度,都具有“一刀切”的特征,因此“削足适履”是很常见的现象,合理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一般不容易被采纳。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这样的特点,通常一个培养方案出台以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按照这个方案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工作和学习。基于种种考虑,包括大宝宝同学介绍的科学院系统研究生管理方面的考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都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2年制的研究生甚至压缩在入学后的一个半学期(大约8个月)内。这样做的好处是课程学习环节集中,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分清教学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安排工作容易。坏处是课程学习环节过分集中,学知识“囫囵吞枣”根本没法充分吸收,许多需要和具体应用结合的知识学得过早过匆忙,真正用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因为没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就会出现大多数人认为课程就是为了拿个学分,导致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轻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研究生所做的科研工作领域很小,在研究中实际有用的知识范围有限,很可能是一个“点”,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当开阔,是很大的“面”。把用到的这个“点”学得很深很透,在研究中就能受益很大,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今后的1-2年(这个还好说)甚至未来的10-20年会落在哪个“点”上,如果舍“面”而重“点”,选对了没得说,选错了绝对可能损失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凤琼的“先理清大框架,再清理小枝节”说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先把大面上有神马、大概是怎么回事儿搞清楚,然后再根据需要深化细节。当然,做好这一点的前提是要能够自觉地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而不是只知道学却不知道用(所谓“高分低能”者),或者只知道用而不知道学(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研究中保持不断进行深化学习的状态和能力。

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由于制度上的“一刀切”,按大多数学生设立的培养方案通常不会去“迁就”少数学生(无论这部分学生是最好的还是最差的),然而可以让我们寄予希望的最杰出的人才显然更容易出在这极少数人之中。如果“一刀切”掉的当中有潜在的明日科学之星,那损失就太大了。相反,如果我们能让研究生教育保持一定的“弹性”,给这些对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更宽松的条件,例如允许他们(就像大宝宝例子中提到的那个女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的修习时间、研究工作时间和毕业时间,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至少,不会让一些很想学习的学生因为学制安排不当而休学甚至辍学,如果考虑切实做到“严进严出”,“弹性”化也能有利于保障毕业生的质量(一遍不行,多学几遍!)。

我所说的“弹性”化,其内涵包括:(1)学制的弹性化,即就学的时间范围适度扩大,例如从现在一刀切的3年(或2年)改为2-5年,对基础要求不高的偏重应用技术的研究生可以用2年制,对个人有志于从事比较艰深的基础研究工作、也确实有这方面需要的研究生,可以适当延长学习时间。(2)教学安排得弹性化,即打破课程学习和研究的时间界限,把一些与实际科研工作有很强关联的课程安排在论文工作开始后去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做到学以致用。

在研究生教育中增加“弹性”的困难和阻力主要在于管理难度的增加和成本的提高。但这在信息化程度、可利用资源和管理模式都在不断增加的时代并非无法解决,关键是我们是否重视这个问题,是否有决心去做。

 

参考:

【1】 吴宝俊: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445958

【2】 凤琼:再长的学制也不行,驳吴同学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358&do=blog&id=44604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46087.html

上一篇:解码美国DNA的某个片段
下一篇:略议科学院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22 袁贤讯 李泳 佟冬 杨学祥 杨秀海 刘广明 刘洋 姜洪洲 许培扬 谢鑫 曾新林 罗汉江 曹聪 邱敦莲 杨月琴 徐明昆 张少雄 陈儒军 xqhuang lindajia qiongfeng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