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学网大学”能干啥?

已有 5517 次阅读 2011-4-1 20:15 |个人分类:科学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大学, 功能, 科学网, 素养

    最近几天,大家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探讨办一所科学网大学的事。先是前天吴超博主建议科学网筹建一所虚拟大学,把博主们聘成兼职教授1】,随后马上有李大侠跟进表示赞同,认为科学网大学不错2】;紧接着,黄秀清报告大家一个重大喜讯,科学网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了3】(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不但把证书颁发给了陈安,而且捎带着擅自任命曾庆平教授为科学网大学的校长、李小文院士为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昨天下午,刘洋严肃的提议成立科学网大学4今天上午,刘洋有给出了 科学网大学办学思想基础提议(讨论稿)5】看来,博主们对“科学网大学”的热情相当高的。

鄙人也很喜欢跟踪热点话题凑热闹,所以不但推荐了这几篇博文、在群里和几位群友聊了相关话题,而且一时冲动,也想写点儿关于这所虚拟的“科学网大学”东西,不过甚重起见,没敢(赶)在“愚人节”撰写和发布。我评说一下这个“科学网大学”能干啥。现实中的大学能干啥,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被构思的这个“网络大学”,当然也可以做好些在现实中的大学能做的事情,例如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知识的传承,就仍然是长期有效的,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现实中的大学不容易做到的那些东西,能否在“科学网大学”(或者其他网络大学)实现?如何实现?

在我看来,“科学网大学”至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一、提升综合素养。

本来“提升综合素养”(还有素质),是所有大学都希望做并且也在努力去做的,但实际效果如何,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地讨论。我们可以期待“科学网大学”在这方面会比实体大学做得更出色,是因为现实中的大学有着比较明确的学科门类划分,有相对固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这么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教学体系比较完整,有标准可依,毕业生的基本质量是有保证的;坏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同,大多数学生在求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比较被动,知识面和视野容易存在局限甚至盲点,综合能力不强。相比之下,“科学网大学”在这方面却要灵活得多。不但资源丰富,而且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学习的进度和次序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这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诸多学科门类的东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弥补不足。长期坚持,学贯理工文史哲法已不是什么难事,因而更容易培养综合素养较高的“通才”。

二、传承知识经验

这看起来又像是一句“废话”,其实不然。不可否认,常规的大学在传承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将来还将继续。“科学网大学”在这方面能比常规大学做得更好么?答案是肯定的。在知识的传承方面,传统大学的教学体系中有大纲、教材和参考书以及教师的口头讲述,基本够用了,这些网络大学也都可以有,而且还可以更多更丰富,质量也更高。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看最好的老师(国家级的教学名师)讲课的视频,其教学效果肯定比我讲得好不知多少倍;至于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的优势更加明显,胜过学校的图书馆自然不在话下。现实的教学环节中,答疑是不大容易做好的,经常是学生正有问题要问的时候找不到老师,老师安排了答疑时间学生却没来问问题。在“网络大学”里,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对话模式随时问问题,老师(可能远不止一位)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答,共性的问题还可以用文字或者对话录音的形式长期保存,这无疑更便于后来者学习。所以在知识传承方面,“科学网大学”肯定不输于现实中的大学。在经验的传授方面,“科学网大学”还能更胜一筹,大家看看科学网上许多博主谈教学、科研等方面经验的博文就会明白,许多东西在常规大学中是很难(或者说很少有机会)传授的,本来属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那一路,当这些东西写成博文或者聊天文字的时候(会打点儿折扣),便已经跨过了“言传”直达“文传”了,这种“文传”的好处是接受者可以反复揣摩和思考直到融会贯通,这是以往通过“口耳相传”传授经验时所不具备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

最近一些年,让咱中国人很在意“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也一直在被探索,却免不了还处在很纠结的状态。事实上,在表观上已经很完善的主流架构下去搞创新和培养创新思维都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和规格的“约束”总是多于“自由”,经常具有些“离经叛道”色彩的“创新”是不受欢迎的,更难得到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网络的优势在于给了每个人比较大的表达自由(但并非毫无禁忌),发表自己对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言论比传统的平面媒体容易得多。同时,在学术交流和讨论中网络可以给几乎所有在线网友以近乎同等的地位,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和一个大牛都可以就一个问题畅所欲言(如果他们自己愿意)。更何况,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一些问题的争论中,更容易碰擦出创新灵感的火花,因此在“科学网大学”这种氛围中更容易培养出创新思维。

四、实现大跨度交流和在线互动

科学网有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优势,那就是大跨度交流和在线互动。在这里,不同年龄、学历和知识状态的人都有机会平等交流,院士回答小学生的问题并不稀奇,文科学者与数学家探讨哲学问题也很寻常,更别说两个博友可以隔着地球争论问题了,新时代的网友还能够争论古老的话题。这种大跨度的交流,可以跨越空间、可以跨越时间,更容易跨越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地位,这些在科学网大学很容易看到的场景,在现实的大学里却是难得一见的。对学术问题的交流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的方式(类似QQ聊天),参与者可以是2个人,也可以是一大群人,都不难组织,相比之下,在现实的大学中能够随时发生或看到几十上百人参与的讨论么?

*********************

参考:

【1】     吴超:建议科学网筹建一所虚拟大学,把博主们聘成兼职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427871&from=space

【2】     李侠:科学网大学不错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9&do=blog&id=427860

 

【3】     黄秀清:喜讯,科学网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27988

【4】     刘洋:严肃的提议成立科学网大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28350&from=space

【5】     刘洋:科学网大学办学思想基础提议(讨论稿)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28641&page=2#comment



众议“科学网大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28783.html

上一篇:愚人节&雨人节快乐
下一篇:灌-问-悟:学习/掌握知识的三种方式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41 武京治 李毅伟 刘璐 曾庆平 杨秀海 王德华 刘洋 姜洪洲 丛远新 徐明昆 毛宁波 刘庆丰 罗汉江 饶海 李侠 赵凤光 赵明 毛培宏 刘建彬 郭桅 汪梦雅 张伟 刘用生 王修慧 谢鑫 曾新林 魏成蓉 刘全慧 张天翼 沈海军 虞左俊 杨学祥 王涛 冯克鹏 吉宗祥 zzjtcm fructose nobel168168 xqhuang daoge92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