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谈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 精选

已有 10286 次阅读 2010-12-17 08:1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导师, 缺点, 优点, 双向选择

最近两天“导师”与“学生”(研究生)这个话题再次出现频繁出现在科学网博客的“博文专题”栏目,置顶区、精选区和热门区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此话题的博文。刚刚我看到阎双勇老师的新博文“建立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制度”【1】,认为应该把“通过考试来选拔研究生的方式改为对研究生的选择权应该交给导师,让研究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意选择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为自己的导师,接受导师的个性化测试(这个测试通过了还可以反悔)导师有义务接受通过个性化测试的学生的进一步了解的方式实现这种双向选择。我想说,这个设想很妙,但实际操作中仍然难以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决定在写过了多篇关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博文【2-7】之后,仍不肯收手,还要再写下本篇博文。
我曾经在研究生如何选导师2】一文中,基于我的观察和思考,把研究生和导师做了一个初步的分类,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真要研究一下自己是啥类型的学生再选导师,否则可能在读研期间会后悔,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师生矛盾。也就是说,研究生选择导师必须要考虑配型的问题,如果类型相配,则容易实现双赢,否则在随后的几年的师生关系中可能会出现不少问题,甚至产生很多的矛盾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向选择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这种“双向选择”是现实存在的,至少在形式上是这样,我们学校的规则是研究生的导师选择表上可以报三个志愿,也就是在研究方向和导师的选择方面给学生三个机会。表格提交后,导师可以挑选包括自己的研究生,当然人数要在限额内。问题在于时间紧、任务重,这个选择是在短则半天,多则2-3天内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面学生或许可以从很多角度去了解导师,导师却只有10-20分钟的简短交谈(如果学生来找老师的话)中去了解学生。在这段短暂的选择时间中,能够表达的信息有限,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为了能够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都会力图展示最好的一面,同时隐藏对自己不利的因素。那些充分展示的“好的一面”是日后师生交往中和睦相处和合作共赢的基石,那些被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的“不足之处”则很可能成为产生矛盾的隐患。毕竟许多师生之间发生矛盾通常都是在指导的过程中,而不是入学那一刻。
事实上双向选择的难点还在于缺乏管理制度的充分保障。如果学生们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报考的单位和导师,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择,相比于研究生选导师,普通导师(大牛、名人另说)选学生的空间要小很多,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在已经报考了本单位、本专业的几个最多几十个学生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学生。如果导师的标准比较高,还有可能出现这些学生全然瞧不上的情况,如果捏着鼻子被迫选择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学生进门作弟子,在指导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麻烦。
在我看来,招生阶段的双向选择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完美;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后长期的研究生指导过程,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和导师(特别是研究生)都应该做些必要的调整,进行双向磨合。研究生应该尽量适应去导师的指导和工作方式,导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可能减少矛盾和冲突,产生最好的效果。
 
*************************************************
参考:
【1】       阎双勇: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制度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4366
【2】       吕喆: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3】       事在人为,何须控诉——也来说说带研究生的事儿
【4】       吕喆:不牛的人如何做导师
【5】       吕喆:二年制硕士如何带
【6】       吕喆:研究生导师,做还是不做?
【7】       吕喆:好导师应该让学生什么?
【8】       吕喆:学生的用处还是很大的(答张光明老师)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94397.html

上一篇:导而不导,不导而导,谓之道也!
下一篇:靠大师,都不如靠大师兄
收藏 IP: .*| 热度|

21 王进 诸葛淑媛 刘进平 曹广福 毛培宏 吉宗祥 金小伟 张天翼 李学宽 李泳 曾庆平 丛远新 刘广明 郑永军 罗汉江 曾新林 张南希 ffy hahabaicai zengfeng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