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导而不导,不导而导,谓之道也! 精选

已有 6659 次阅读 2010-12-16 12:0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培养, 研究生, 导师, 发展, 指导

这几天导师指导研究生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一次成了科学网最热门的话题,引得博主们纷纷发言【1-5】,好不热闹。我也过来凑个热闹,拿昨天下午写的一条评论——“导而不导,不导而导,谓之道也”为题,写篇博文,谈谈我的看法。
现如今中国时兴大办“研究型”大学,与之相匹配的典型现象是研究生扩招、导师队伍扩编、实验室扩建扩大。在研究生的人数空前增加之际,研究生的指导问题也就经常会被议论和批评。因为很多导师并不大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所以就出现了“导而不导”的奇异现象。导师之所以不导自己的研究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有的导师太忙——身兼数职,即是一个大学的教授(或研究院所的研究员),也是N个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X长或Y主任,此外还在众多学会担任职务,更别说各种评审专家的临时工作了,很难坐稳当、静下心来听每个研究生(应该有许多个研究生才配得上这样得身份)汇报工作和进行面对面得指导。有的老师不大忙,但更懂也更热爱生活,有的则被生活负担所压迫,没有多余的精力也没兴趣每天泡在实验室里面和研究生一起干活,久而久之,对科研的业务逐渐生疏,对指导学生也失去了兴趣。有的研究生本身的确很牛,水平很高,导师的指导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进行科学探索的需要,不再需要导师太多的指导就可以提前放“单飞”了。当然也有的研究生志向很大但能力有限,目标却很高(已经远远超出了导师圈定的范围),以至于不屑再接受导师的指导,导师无法按正常的情况进行指导,只能无奈地放他(或她)去自由探索。
与“导而不导”伴生的现象必然是“不导而导”,即不具有导师身份或官方认可资质的人在指导研究生。第一种情况,是大牛大人物大老板的旗下有阵容庞大的团队,团队之中有很多研究生,名份都是大老板的研究生,但大老板无暇一一悉心指导,而让团队中的年轻教师(讲师、副教授)和博士后甚至资深的博士代其指导低年级的研究生,所以常有二导、三导、小导之说。第二种情况,是把自己带不过来的或者不大想带研究生转至其他导师门下(但不是名下),由其代为指导,甚至派遣到其他缺少研究生的课题组甚至研究所去做论文,这种情况算是“倒”研究生,指导者一样是“有实无名”。第三种情况,无论何种原因,研究生其研究工作不大有人过问,已经处于一种自己指导自己的状态,也是一种“不导而导”。
经过上面一通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些指导研究生的怪异现象的“门道”了吧?当然我们也可以由此理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叫苦,研究生在叫苦,导师也在叫苦,副导师、二导、小导啥的也会时不时地叫苦。
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做到“导而不导”是算是一种“无为而治”,遇到好有能力、有毅力和上进心的研究生,他们如果利用好这种自由,可以获得很好的自我发展;但如果遇到一般般的学生,不能够自己寻找导好的课题,不会自己做好研究方案,也不善于自己去解决各种问题,则很难做好。相比之下“不导而导”算是对“导而不导”的一种“亡羊补牢”的策略,有了它至少避免了研究生处于真正的无人过问的状态,尽管效果可能经常会不尽如人意,但长远看却可能锻炼出一些不少年轻教师和研究生。
 
************************************
参考:
【1】       王德华: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
【2】       孙学军:研究生本来就应该超过导师
【3】       黄秀清:优秀研究生不需要指导吗?
【4】       吴宝俊:【科学网】你知道什么叫老板
【5】       王德华:常规指导是针对普通研究生的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94103.html

上一篇:谁可为“状元”之师?
下一篇:谈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
收藏 IP: .*| 热度|

29 刘洋 杨学祥 王进 刘玉平 诸葛淑媛 陈儒军 刘进平 曹广福 孙学军 王德华 王号 陈国文 唐小卿 丁甜 吉宗祥 佟冬 金小伟 孙永昌 陈湘明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泳 唐常杰 武京治 丛远新 王永林 罗汉江 刘庆丰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