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对策”对么? 精选

已有 5997 次阅读 2010-7-19 08:44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政策, 评估, 对策, 兑水, 堆积

      昨天中午看到武夷山老师的新博文“外有评估,内有对策”【1】,让我想到2个问题:“对策”到底是什么?“对策”一定对么?

      对策,首先是应对之策。中国社会流行过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是说党政机关自上而下地发布一项政策之后,下面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出一条巧妙的“对策”出来应付一下,形成所谓的“应对之策”,轻则偷懒耍滑,重则偷梁换柱。结果可想而知,基于再好的设想所值得的“红头文件”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很可能在实践中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旧的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故,甚至因为这些“对策”造成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策,有时还是一种“堆策”。上头既然已经觉得下个“红头文件”的“精神”力度已经不够了,要来点儿带“量化指标”的东西——搞个评估,那下边照样有办法,很简单的一个字——“堆”,于是面对量化的评估,就有了“堆策”。缺啥指标我们就堆啥指标,面对本科教学评估,大学们缺地我们就征地,缺房咱就盖楼,欠硕士化率我们就一年进他N多的硕士毕业生(哪怕用完未来5年的计划指标也再所不惜),SCI文章偏少俺们就买擅长批量生产论文的设备、引进文章牛人造......,如此一路堆下来,何愁“指标”不达、评估成绩不“优秀”?!

     对策,在“堆策”也难实现的时候,还可能变成“兑策”——兑水策略。堆,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摞起来,如果实在的东西不够用甚至根本没有,还坚持要达到“指标”争得优秀的“评价”,为成功而不择手段之人会想到一个偏门(骗门)的招式——兑水。于是,很多虚假的东西就会应运而生。就如大家对CEO们如果提出了应该有海外博士学位心理预期指标后,没有的可能就要赶紧去弄个“西太”之类的“名校”(这次已经大大的有名了,很多不知道麻绳理工的也知道“西太”了)的博士文凭回来。只不过,兑水策略的水分一旦被挤干,剩下的东西将更加干瘪而难看。

     如果让我们平心静气、放长了眼光、不带任何一丝功利心地去看,以上三种对策,其实都是不对的,都算不上正确的策略,或者说都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时髦的说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应付一时的政策的“对策”,往往都是短期行为,算是一种未必正当的“应急”措施,这项政策的风头一过就拉倒,没有下文。应付“评估检查”的“堆策”是一种缺乏事前规划和认真实施的“堆砌”,就像为了证明自己的工程正在进行而买了堆砖头、水泥和沙土等建筑材料堆在路旁,但检查过后,没准会连自己都会把它们看成建筑垃圾。兑水策略就更加不堪了,因为假的迟早会被拆穿。

      很多大家都明知道不对的“对策”之所以会出现,甚至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可能还在于许多政策缺乏连贯性,很多的评估具有明显的暂时性,所列的指标简单孤立,过于片面而不尽合理。正如我在以前的博文“‘评价指标’说”中曾经写到 “在不凸显指标的时候,这个整体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比较协调地发展,可是一旦形成了指标评价系统,人们就会为了疯狂地提高指标而忽视整体的正常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种种畸形和怪异的现象出现。”【2】

    对(正确)的对策,应该有利于“长治久安”的连贯、成系统、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多项措施,而非靠“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短期行为去疲于应付检查和评估,必须杜绝为追求高“指标”而进行疯狂的罗列堆砌甚至兑水造假行为。策略对路了,小到个人,中到一个集体,大到整个国家的事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否则,只会在一次次的虚耗和浪费中缴上不菲的“学费”,不断地“留级”,似乎永无“毕业”之日。

~~~~~~~~~~~~~~~~~~~~~~~~~~~~~~~~~~~~~~~

参考:

【1】武夷山:外有评估,内有对策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120

【2】吕喆:“评价指标”说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94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345360.html

上一篇:毕业故事——“论酒”
下一篇:“吹牛”怕啥?
收藏 IP: .*| 热度|

28 武夷山 王桂颖 诸葛淑媛 阎建民 陈儒军 陈绥阳 曹广福 梁建华 王修慧 许浚远 刘立 丁甜 吉宗祥 杨正瓴 陈永金 吕乃基 苗元华 侯成亚 张旭 鲍海飞 刘晓瑭 丛远新 洪坤 王随继 曾新林 刘庆丰 ffy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